儒家是宗教吗?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85 0

  首先要说的是:在宗教仪式方面,神职人员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晰得看出儒家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但本文力图从宗教的本质上揭示儒家与宗教的关系,所以在此方面不做赘述。

  儒家是宗教吗?其实在我这种理科生看来,这种是非题是最好回答的,无非就是验证儒家是否满足“成为宗教”的要求,如果满足就是宗教,而不满足就不是宗教。

  如果想要做这种验证式的论证,第一步就是解决宗教的概念及本质。

  那么,什么又是宗教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便明白了为什么“儒家是宗教吗?”会成为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因为宗教的概念多种多样,有的抽象,有的具象,它可以从各个角度来阐述,我们无法用每一种概念来衡量儒家,下面我将列举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首先,是马克思的观点: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是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上述观点,如果选择这个概念来印证儒家是否是宗教这一问题,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儒家既不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又不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由于他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态度立场,这一观点过于消极地否定了宗教除了作为“精神鸦片”之外的其他意义。

  其次,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埃米尔?涂尔干的观点:宗教真正的目的不是理念的,而是社会的。宗教作为社会情感的载体,提供着象征和仪式,从而使人得以表达与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深厚感情。

  他的观点是很抽象的,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验证式”的论证方法,首先,埃米尔说宗教真正的目的不是理念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儒学如果有目的的话,它当初产生的目的也一定不是理念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攻,社会动荡,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提出恢复周礼,来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可见,如果儒学的产生是有目的的,那么它的目的在最初的阶段显然很明确,无非就是使社会重新恢复安定,遵从周礼。那如果宗教真正的目的不是理念的,又是怎样的呢?在这种否定式的描述性概念下,我们显然无法从中得出结论。至于作为社会情感的载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上,儒学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种角色。那儒学是否又提供了象征和仪式呢?我想,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办法用是或否来简单的回答。因此,从这个概念中,我们没办法得到是或否的答案。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不难发现,单纯通过这种概念意义上的“验证式”的论证方法,我们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

  为什么无法验证呢?其实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习惯于将世界区别为经济、政治和宗教的不同领域,我们习惯地认为人类活动按照需要分成公与私、神圣与世俗、宗教与政治。但我们的世界到底是充满区隔的,还是完整而有机的?

  我想真正的答案其实是后者,虽然这一点经常被我们忽略。

  那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脚下这一片土地入手。

  宗教和儒家,在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中文中,“宗”是祖先的传统,“教”是教育或教导,中国人对宗教通常抱有一种实用观,将真理理解为实践智慧。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宗教”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被用以表达他们对祖先崇拜、获得生活意义以及在宇宙与人类道德互相感应的方式与观念。

  为了更好的阐述我这种观点,不妨追溯一下历史。

  商朝是中国古代宗教色彩最浓烈的时代,出现了祖先崇拜与占卜术,此时,对诸侯来说,其祖先与遥远的上帝(后来发展成天的概念)相关联。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取代商朝的统治,为了为自己的替代“正名”,周天子把周克殷商的行为宣扬为上天的意志,这就是周王的最高信仰----“天命”。 这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天虽然不那么遥不可及,但仍具有道德意义的超越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攻,社会动荡,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提出恢复周礼,来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孔子和其他诸子不仅认识到“天”重要性,同时开始寻找通向道德的“道”。

  这个时期,是对各种各样意义进行追求和探索的中国文化黄金期,人们开始相信天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特别的互动,在人、宇宙和神力三者合为一体有着神秘性和道德性的关联。

  那么在这些背景下,中国土地上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宗教呢?

  社会学家杨庆堃在其经典著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确认了中国古代宗教核心----他称之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对天和命运的信仰,对占卜的广泛接纳,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强调对祖先的祭祀与崇拜”。

  那儒学呢?

  我个人认为,儒学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的哲学意义

  孔子和孟子最初的思索,其后经历了朱熹等人的再诠释,一直到20世纪冯友兰的著作,这一哲学传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政治意义

  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传统被统治者逐渐的制度化,为历代的君王提供了政治合法性并为日益庞大的官僚系统培养了占据重要位置的士绅们。

  三.儒家思想作为一套道德价值系统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价值系统一直在中国和华人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社会学家赵文词这样描述了这种道德传统遗产的状态:“它在寻找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看法,其中,社会、自然和万物的终极原则汇聚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和谐中。”

  了解了儒学和宗教在中国的特点以及意义之后,我们可以联系这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思考。

  首先,儒家学派对于宗教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从上面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在孔子时期的中国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即为“天”,孔子在论语中是怎样论述天的呢?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子罕》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季氏》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子罕》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

  等等等等。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天”的态度:

  天不需要说话就可以维持创造物的操作,天作为自然是令人敬畏的,并因此为所有君子所敬重,天是有意图的且具有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孔子而言,天是道理之力量,义理之根源。

  如果儒学本身是敬畏宗教的,那它又是否具有宗教特质呢?

  在我看来,儒学本身是一种情感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说教体系。

  而如果我们从人类学的定义来看待宗教,宗教是“一个象征系统,为人们提供关于宇宙、死亡和人的命运的解释和如何理解的方式”。

  从上面关于“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某些终极问题上,儒学直接把这种解释的权利给予了所谓的“天”而不是自己另外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

  也就是说儒学的核心价值不仅建立于理性诉求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超自然的力量上。

  与这一价值系统密切联系的是这个文化整体性地相信“天”的超越性影响,甚至相信“天”可以透过所谓的“道”为人们提供道德引导。

  “天”虽然不是一个像西方宗教中的那种人格化的神。但“天”不仅是统治者获得“天命”之源,而且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命”。孟子也曾经论述过“命”的复杂与微妙:“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其实单单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便可以将儒学与我们通常意识中的如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区分开来了,因为大多数宗教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形象十分具体的个人神的超自然性的基础上的,而儒学体系中没有这个个人神。

  从这个角度否定儒学是宗教似乎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并不完全。

  这里我想再次引用埃米尔?涂尔干的观点,他的一些重要主张奠定了宗教研究的功能主义观点,即:

  一、宗教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的事实,而非个人的事物;

  二、对于宗教来说,仪式和庆典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而不是信仰;

  三、作为道德意识的来源和群体团结的支撑,宗教对社会的贡献在本质上是正面的。

  他认为宗教是普适性的,但是并非说任何地方的宗教信仰和活动的基本核心全都是一样的,宗教的普适性在于每一个社会必须要面对群体团结和道德规范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根据其文化的具体特质来实现这些基本功能,他写道:“宗教蕴含着永恒的东西,这些永恒的东西令所有特殊符号注定地要在人群中续存下来,而象征符号同样使得宗教思想持续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影响。”

  从这一观点来看,儒学显然具有所谓的宗教功能,包括维持群体团结,建立道德规范等等,这种功能的产生是与中国封建王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儒家学说本身散发的人文魅力以及儒家学派后继的一些大师级人物都有关,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充满着偶然和必然的双重因素,并因此产生了“宗教式”的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产生因素上:儒家学说和宗教的产生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思考方式,不同的是儒家学说的内容多来自于实践产生的智慧,而大多数宗教提供这种思考方式的初衷都有慰藉某一阶层人民的因素。

  在理论结构上:儒家学说和一般的宗教都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价值理论,但作为这套理论的基础,儒家学说选择了“天”这一较抽象的概念,而一般的宗教都选择了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个人神”,并且,对于无法用客观存在以及已有逻辑来解决的问题,儒家学说选择了一种务实的精神,比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一般的宗教则选择建立另一个完整的世界来给人们确定的答案以及信仰。

  在影响程度上: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它以一种绝对权威的姿态统一了信徒对终极问题的答案,并规范信徒的道德观。那儒家学说呢?西方学者之所以总是将儒家思想阐释为中国的宗教就是因为在西方世界里,宗教和道德紧密相关,而中国人道德观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一脉相承的、潜移默化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可以与宗教相提并论的。

  因此,在我看来,儒家学说具有很多宗教特质且对绝大多数中国人产生了“宗教式”的影响,但因此而简单地将其归为宗教的一种是不妥的,对此,我赞同牟宗三的观点:儒学是一种“道德宗教”。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