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儒家文化的现代传人(只交流,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30 0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儒家,这是我从朋友的文章中获得的一些启示,希望就教方家.我一直在思考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无可否认,没有任何一个精神巨人可以摆脱民族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那些在人类精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无一不依托其民族的精神资源成就其伟人的思想形象.

    文化,这条无形的脐带,才是人类生命繁衍生长的图腾.当然,文化是大线条化的,它无处不在,但是所有近距离的观察,也可以说微观观察,都很难切近要害.要观察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也许切入到文化的线条中是最容易理清思路的.就比如先秦之前的典籍规范了中国人的心理\思维结构一样.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影响他种族的文化,这个人一定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伟人不只是预示了什么,重要的是提供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很多人认为鲁迅之于传统文化,是有破而无立,我想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毛曾有这样的提法,说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孔子对中国的影响应该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在近代受到了鲁迅最激烈而深刻的批判.有很多人,主要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将鲁迅归为传统文化的罪人,但是我觉得他恰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传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儒家人物代表.

    从儒家的传统伦理衡量,鲁迅是遵守儒家文化的杰出人物,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的目的是为了复礼.克己就是修身,节制自己,和朱安,那段漫长的无性婚姻以及对母亲大人的孝道.克己到了一定程度,于是出现了十年酷烈的沉默,于是他出山了.带着绝望的心态去做复礼的希望,也就是要挽救中国人的心,要在这个意义上去平天下.

    现在我们联系一下他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之父-孔子来讨论.无论儒家道家思想,很关键的一还就是对生的肯定,这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德.生生之谓大德.其实联系到孔子的坎坷历程,他对生死的态度肯定是在绝望以后,也就是他们都绝望于前世的文化景象-礼崩乐坏.孔子绝望之后,也许同样是由于对人的不信任,他不回答生死问题,主要是生和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他回避死亡--所以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可以说,谈生主要是围绕着德来谈入世的态度问题,在孔子那里是绝望之后的乐观,但是这种乐观并不纯粹,由于对人的不信任,担心人遇到死亡,也就是现实之后最后的路-坟,人的无能为力,孔子在这里回避了死亡.但是孔子并非不谈死,但是他主要是从道来谈死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无疑是宗教状态上的道,也就是说,孔子在谈生死的时候都有预设!

    当你没有闻道的时候,孔子是不对死亡问题进行回答的,当你闻道之后,死亡问题已经被你解决了.这里有个空白,就是,当人绝望了,同时没有闻道,那他将如何对待生死?这个问题刘小枫曾经在<拯救与逍遥>中提到过.但是他感觉不到孔子,这个儒家文化的开创者的生命底蕴.相对于孔子,鲁迅恰恰是把绝望摆到桌面来谈死,这就涉及到两个人同样的宗教感却大异其趣的人生态度.孔子是乐,而鲁迅是悲欣交集的.乐包含了一种简单的理想主义,尽管孔子的乐其实是走过了绝望之后,但是他把绝望隐藏起来,从而使后者看不到人生的底蕴之一-绝望.我们看到,汉之后中国大地上连绵不断的乐感人生态度.在鲁迅的野草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大欢喜,歌唱并且大笑等生命飞扬的词语,同时我们知道,野草的味道是苦的,苦难的苦.这样看,鲁迅不但在行为层面是一个儒者,而且在书写上,也确实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并将孔子留下的关于死的思想瓶颈打碎,袒露了绝望,在肯定生命的基础上,袒露绝望,并承担着悲剧人生的部分意义.也可以说,在精神血统里,鲁迅继承了孔子对生的喜好,(鲁迅认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同时延续了对死的挣扎,特别是挣扎的过程!

     野草里过客的形象是独具匠心的,前面的道路是什么,是绝望意义上的坟,是生命的将要死掉.死是对生的否定,如果生命的结局是死亡,生命的意义何在?鲁迅对死的书写很多,但是在野草中,墓竭文就是描写死后的鲁迅,他已经进如坟墓状态,死亡状态,但是这个时候,鲁迅已经冲击到了极限:决心自食,可知其味.只有自己体验到这样的痛苦,才可以感觉到其中的甘苦,但是这种痛苦又使人无法有余力用文字表达其中的痛苦,这或许是野草开篇题辞的底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沉默如果是鲁迅酷烈的沉默,那它自然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生命状态.而当你能开口时,这种沉默的痛苦已经无从把握了,所以,对鲁迅来说,沉默的痛苦,这种言辞难以表达的状态才是最需要阐释的.所以墓竭文最后是:答我--否则,离开!其实连鲁迅自己最后也离开了,野草创作结束之后,鲁迅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层面的战斗了,只有到即将与世长辞的时候,死亡状态才又次回到鲁迅的文本中.于是写下了<夜颂>等名篇.

     如何面对绝望,如何走出瞒和骗的大泽中,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和孔子有关,孔子的回避死亡问题是出于对人的不放心,于是他把这个问题隐藏起来,而隐藏到了近代,瞒和骗也无形中积淀为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可以说,他的一生充满了受难的色彩--家道中落\东渡日本(可以理解成文化上的放逐)\回家结婚(牺牲自我)\逃避现实沉默十年(自我放逐)\写作狂人日记(出世复礼)等.

     从这个层面来说,鲁迅是民族魂,正是尤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他成为儒家文化的现代传人,在继承和变异中复活着中国人的精神血统!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