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国]汉民族主义、“新儒家”与“施琅之争”:兼谈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建设问题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78 0

  汉民族主义、“新儒家”与“施琅之争”:兼谈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建设问题

    文/沈阳

    作为一个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古代中国长期奉行“天下主义”战略,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一直没有能够成长起来。直到殖民主义入侵,面对“西方民族主义”的挑战与竞争,中国社会才形成了颇具“东方民族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意识。长期思想控制和改造之后,人们围绕着诸如岳飞、吴三桂、施琅、满清入关、“驱逐靼虏”等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众说纷纭的意气争论。

    作为主体民族,汉民族在中国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汉民族主义牵一发而动全局,如果任其泛滥,中国民族就不可能成为成熟的政治民族,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稳固的国家利益。因此,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应该技术性地促进主流文化的形成和稳固,在法政系主导下抑制诸神冲突的负面作用,培育适应开放社会的宪政民主认同。类似的结论同样适用于民主台湾。在本文中,笔者回顾中国人族群观念的变化,以2006年围绕着以陈明为代表的“新儒家”与汉民族主义之间的“施琅之争”为重点案例,对以汉民族主义为代表的各种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民族国家健康发展的理论可行性进行了阐释。

    一、 古代中国族群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主流社会如此定义自身民族状况: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可是,这56个民族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中国大地上有人类居住的古老时代开始,不同的族群就在发展变动着。这56个民族来源于何处、各自的民族情绪为何等诸多问题,乃至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

    根据田昌五的看法,从部落王国至夏王朝建立的过程,也是“华夏族”的形成过程。(1)传说诸部落中,最为重要的是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后来为黄帝部落所战胜,两个部落融合,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后人据此自称“炎黄子孙”。以华夏族为中心,四周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少数族群。华夏族与其它族群先后经历了长期的混战与融合,直到秦王嬴政吞并东方六国后,由于国势强大,中原人被称为“秦人”。后来,西汉开始了一次新的大一统,匈奴等边疆族群被打败,中原人则被称为“汉人”,此处“汉人”可能是后来“汉族”一词的来源。唐时,中央政权也是比较强大的,当时的中原人根据其国号称为“唐人”。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根据土地的攻占先后,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人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来的西夏人)、汉人(原先金统治区域的人民)、南人(原先南宋统治区域的汉族和其它各族人)。这里的“汉人”命名非常之奇特,显然与后人杜撰的“汉族”一词在地域理解上不一致,表明了至少在当时,汉族并未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族群。

    明朝的整个朝代都存在严重的外患危机,西方殖民者开始进行军事渗透,这个时候最令后人难以忘怀的事件是戚继光平定江南的“倭乱”和郑成功从荷兰人那里收复台湾。从戚继光等人的大量奏折来看,当时统治者并未以“汉”为自己的民族称号。满清入主中原后,中原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乎在同时,“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屈辱事件为中原人所记忆。道理不难理解,一个族群的成员只有在面对外族趾高气昂、或者只有在面对外族忍气吞声的时候,才能强烈感受到自身群体的特质。长期以来,中原的知识分子以“昭君出塞”、 “扬州十日”等事件为自己的屈辱记忆,以“张骞出使西域”、 “郑和下西洋”为自己的无限自豪,口中念念不忘的是汉唐盛世。如果不是,试问,知识分子何曾以自己为“南宋人”为自豪?又何曾以五代时期的“梁” “唐” “晋” “汉” “周”为荣耀?

    霍布斯鲍姆指出,“民族主义早于民族的建立,并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2)。何谓“华夏族”、何谓“炎黄子孙”、何谓“中原人”、何谓“汉族人”?我们究竟应该缘何自认为是中国人、而非日本人、更非美国人?这块今天被称为“中国”的土地上,究竟何时最早形成了与今天“民族主义”定义相关的“民族”?或者说,常人意义上的“民族”与现代民族究竟有何区别?根据霍布斯鲍姆对“民族”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杀死了岳飞的赵构和秦氏夫妻何曾意识到自己是个“汉人”,上溯到赵构的先人赵匡胤,以至后来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帮助康熙消灭郑明政权的施琅,又何曾意识到自己是“汉人”?

    什么是汉族?汉族的特征体现在我们的服饰、饮食还是生活起居当中?或者是我们的语言、思想和信仰当中?或者仅仅存在我们的身份证件之上?在知识分子身上,从孔子开始,历经司马迁这样的历史学家,都没有明显的族群意识。直到明末清初,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才开始意识到了自身的族群特性,即使如此,他们身上还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民族意识,仅有的这点原始的族群意识也未能影响到普通民众。历史上,无论是匈奴南下,还是蒙古、满洲入主中原,都没有激起下层人民的激烈反抗,只有部分士大夫阶层进行了悲壮的反抗。另一方面,由于主流文化长期以来都体现为精英主义文化,为着艰难生计而辗转恣睢的底层中国民众甚至连自己是谁都没有时间搞清楚就进入了近代历史。“汉族”是清朝知识分子编造出来的一个神话,目的在于否定清朝的专制统治,伴随着这个过程的乃是民间传说中的小刀会、天地会、红花会等组织“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为什么不是“反满复汉”?足见“汉族”观念并没有深入到民间社会。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