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家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67 0

诸葛亮家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家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公元197年,诸葛亮十七岁,便开始了在南阳一带的“躬耕”生活。公元207年,诸葛亮二十七岁,这一年,他遇到了生平最大的贵人—刘备“三顾茅庐”。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提及这段往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生诸葛瞻的时候,年四十五;诸葛瞻一岁时,诸葛亮又开始北伐中原;去世时,儿子诸葛瞻年仅八岁。可以用来教育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所以,临终才写下至今仍被传颂的家书《诫子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此外,诸葛亮还留下了一封写给外甥的《诫外生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一个嫁给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非常敬重庞德公,多次上门求教,甚至,“独拜床下”,“跪率益恭”。后来,庞德公也十分器重诸葛亮,称之为“卧龙”,称其侄庞统为“凤雏”;另外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他的这位姐夫在争战期间,被蜀将孟达的部队所杀。诸葛亮的二姐所生子叫庞涣。诸葛亮的《戒外甥书》就是写给他的。诸葛亮在信中,教导他该如何立志、修身、成材。

诸葛亮早年无子,要了兄长吴国重臣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为养子,诸葛乔在二十五岁时去世。诸葛亮唯一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在绵竹关和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活了下来。蜀汉灭亡后,诸葛京迁徙到河东,被授予郿县县令的职位,后来,做到了江州刺史的位置,之后,史书就没了诸葛家族的记载。

直至公元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诸葛亮的后裔才浮出水面。据家谱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有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四十九代和第五十代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诸葛村,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一如千百年流传的"功盖三分国,名称八阵图"的名篇。

在白竹村和姜衙村,诸葛亮的后裔和姜维的后裔比邻而居,和睦共处几百年。诸葛亮后人把诸葛亮著作的《诫子书》作为家训,另有《诸葛氏集义堂家训(七条)》和《诸葛氏家规》作为指导。在严格的家族规定下,明清时期,诸葛村出过进士五人、举人十一人,正途出身的官吏五十多人。其中,知县十三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十人。

诸葛亮教育外甥,外甥庞涣曾官至郡太守;诸葛亮教育儿子,儿子与长孙双双战死沙场。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嫡亲儿子,诸葛瞻在才能无法与其父相比,但是在气节上,以身许国,在蜀汉灭亡时,留下悲壮的一笔,丝毫没有堕落武侯的名声。

此前,诸葛亮和哥哥诸葛瑾通信,认为诸葛瞻比较聪明,但是怕过于早熟,成不了大器,幸好诸葛瞻也算争气,有一定书法绘画才能,十七岁时成为驸马,随即踏入仕途,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等。次孙诸葛京官至刺史,近年发现的《高隆诸葛氏族宗谱》中,明清两代诸葛氏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物。

诸葛亮本来耕读出身,刘备三顾之地为其耕读之所,这段自十七岁起的耕读经历,对其成长应有较大影响。《诫子书》《诫外生书》固然在家训史上享有名声,然而,通读下来,只是侧重于方向上的修身之气节,对于如何处世,如何传家,并无具体的指引,这点与后世诸多同样有耕读经历的名相重臣,在家训中明确“耕读传家”,然后指引了家族持续时间更长的辉煌颇有不同。

一个家族,是否能出现长时间的辉煌,固然有着运气等诸多因素,家训的内容、传家的具体方法,是否也是其一,则有待深入研究了。

(本篇完)

标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古代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