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里有大师的故事(音乐随笔)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50 0

  音符里有大师的故事(音乐随笔)

  齐凤池

  一、奥斯陆传来一支悠扬的《晨曲》

  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至今还在世界传为佳话。

  在挪威卑尔根森林,有一位守林人的小女儿叫达格尼,有一天,小姑娘在森林里玩耍,正好巧遇一位拐杖的老头,老头询问小姑娘叫什么,多大了。小姑娘一一告诉了这位老头。老头微笑着对小姑娘说,等你到十八岁的生日那天,我要献给你一首曲子。说这话的老头就是挪威著名作曲家格里格。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是如花似玉大姑娘了。在达格尼十八岁的时候,她来到了挪威首都奥斯陆。在她生日那天,她和家人一起去听音乐会。

  非常巧合的是,报幕员宣布,下一个乐曲是《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尼----当她十八岁的时候》,坐在大厅里的达格尼,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她走上舞台,请报幕员再报了一次。

  报幕员再次报完幕之后,顿时,奥斯陆金色的音乐大厅沸腾了。达格尼兴奋地说:“这是真的么?”惊讶之余,她站在舞台上对观众说:“我就是达格尼,我太幸福了!”这时,格里格老头拄着拐杖也站在了达格尼的身边。他对达格尼说:“当年在卑尔根森林我曾经对你说过,当你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我要献给你一首曲子。今天我要兑现诺言。”在场的观众听了又是一片欢呼,一阵鼓掌。

  对于这么昂贵的礼物,达格尼简直无法接受。她激动,亢奋,泪水抒情两行涓涓细流,从眼睛流淌下来。这个拄拐杖的金发老头,花了整整十年心血,为达格尼谱写出这份昂贵的生日礼物。

  十年一曲,格里格为达格尼设计好了十年的人生。

  八岁时的达格尼,在卑尔根森林雀跃童年的天真;

  十二岁拨节海顿的激情快板;

  十六岁扬花门德尔松的柔情小夜曲;

  十八岁吐蕊舒曼的C大调青春浪漫。

  十年,一部人生最美好的乐章,达格尼的青春和生命被老人反复和弦。

  人们羡慕达格尼的福份,更加钦佩拄拐杖的格里格老人。

  关于《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尼----当她十八岁的时候》那首曲子是否存在,是否流传到中国,已不重要,关键是,音乐家在作曲的同时也在做人。兑现诺言,格里格用音乐语言,兑现了人格和尊严。

  我知道格里格,不是从他的传奇故事开始的。真正认识格里格,是从他的一首长笛小品《晨曲》开始的。

  《晨曲》是一首精美短小的长笛小品,音乐的律动舒缓,清新而优美。宛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涓涓流淌,广袤的地平线托起一轮橘红太阳,晨曦中醒来的小鸟在枝头鸣唱,鸟的歌唱,颤动了大自然的脉搏。这首长笛曲,不仅成为演奏家的曲目,而且成为中国女人和孕妇早期女胎教的极品。

  除了《晨曲》之外,格里格一生还创作了很多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他创作的歌曲《来自祖国》,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

  钢琴曲《祖国之歌》,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实现民族独立斗争呐喊。

  在合唱《水手之歌》、《乡土在望》)等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他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格里格不仅是一个民族作曲家,也是一位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是呈现给挪威的,也是呈现给世界的。

  二、萨拉萨蒂的吉普赛风情

  2013年央视举办的钢琴小提琴大赛,我认真地看了几场。对于进入决赛选手的演奏水平,我感觉他们的演奏水平基本是平行的,差不了多少。至于他们怎么演奏,已经不重要,关键是他们演奏什么曲目是最重要。在这些参赛选手中,很多小提琴手选择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这首乐曲回肠荡气,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让人听后会感到心荡神驰思绪飞翔。

  当宏大的乐曲奏响之后,小提琴奏出充满低沉忧伤的旋律。这一小部分乐曲简约而干净,只是全曲的引子。随后,小提琴的缓板又奏出新的旋律,这段旋律,是一种犹豫的美和美的忧伤。

  乐曲在变奏和反复中做了技巧性极强的发展,手指奏出泛音和华丽的拨弦,充分彰显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

  在这段旋律中,庞大的管弦乐并不太明显,而且显得很低沉,就像是给小提琴让出宽阔的空间。因此,乐曲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乐曲在这段旋律上保持着徘徊,像攀援阶梯,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这样缓慢的徘徊,反复演奏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使悲伤的情愫达到了极点。乐曲最后是急速的快板,与前面几个舒缓的乐章形成明显对比。乐曲深刻地反映出吉普赛民族的性格和能歌善舞的天赋。乐曲的第四部分,逐渐向朝气蓬勃趋于高潮发展,最后,像闪电般嘎然结束了乐曲。

  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宣泄在琴弦上,使音乐效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们聆听着乐曲,仿佛游历在广袤无垠的世界,追随着吉普赛人的影子,去寻找那古老而自由自在,流浪生活的净土和祥和的天堂。

  参赛选手在演奏的时,我一直关注着每个选手的面部表情,他们的眼睛一睁一闭,就像音符一闪一闪的眨动。激昂跳跃的弓法,像推动着人们情感律动,灵巧的手指,像神的缔造和把握的指挥在四根弦上奔跑跳跃,踩响一串串金质的音符,飞溅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我闭着眼睛,微张着嘴,像啜饮娇艳欲滴的音乐和甘露。

  音乐嘎然停止,就像狂舞的吉普赛女郎手掐着裙角在旋转中突然停止,使人在听觉中仿佛看到或想象到形体语言艺术的再现。

  观赏了几位选手的高超演艺,以及演奏出的音乐效果,我感觉,这些选手就像是进入世界百米大赛的八名飞人,他们的水准都在一条起跑线上,至于哪位能摘得桂冠,也只是一兴一丧之事。

  看了央视小提琴大赛之后,使我想到了被誉为娇艳欲滴的美女小提琴家韩国的金志妍。

  2010年在韩国新年音乐会上,金志妍就演奏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她演奏的视频和她那娇艳欲滴的演技和表情,迅速传播蔓延到世界每一个喜欢音符的角落。

  从梵婀玲上滑落的水质音符,像春天的雨滴,悄悄滋润并灌溉了世界大面积干涸的土地和需要音乐喂养的心田。

  金志妍身穿黑色长裙,她袅娜的站在舞台上,娴熟的操着琴,她那乌黑蓬松像马尾一样的长发垂到腰间,她那窈窕的身姿,随着音乐的节拍微微摇动,她的表情娇艳妩媚欲滴,就像荷花上悬挂着的晶莹露珠,深深的吸引着观众的眼睛和心灵。

  金志妍的演奏技巧完美无瑕,她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音调和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让世界的观众聆听狂喜。有媒体曾经这样赞美她充满着“完美技巧,优雅迷人,热情震撼,大师内涵”。华盛顿邮赞誉:“再多的文字也不足以形容这位小提琴家的魅力,唯一方式就是到现场目睹令人神魂颠倒的演奏!”

  确实是再多的文字也不足以形容这位美女小提琴家的魅力!

  三、圣桑和《天鹅》的命运

  近日,我看了一则消息,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获得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颁发的丹.戴维斯文化奖100万美金。据说这是该大学为了表彰马友友在新时代观念上,体现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展现多元文化背景和丰富音乐内涵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看了这则消息之后,我想这100万美金,对于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来说已经不重要,其实他看重的是这份荣誉。马友友认为,这个荣誉,不仅是他马友友个人的,这是中国人的荣誉,也是世界华人的荣誉。

  马友友出生在法国巴黎,4岁开始和父亲学习大提琴。之后,他投入到大提琴大师修兹门下。1962年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受教于罗斯教授。1978年即获颁享誉全球的艾维费什奖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被哈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我知道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名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在南方一家电视台的晚会上,看到马友友怀抱一把枣红色的大提琴,坐在一把折叠椅上,闭目演奏圣桑的《天鹅》。

  《天鹅》这支曲子我早就熟悉而且能哼下来。但真正看大师演奏还是第一回。我知道国内和国外很多小提琴大师。对大提琴演奏家,我只知道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和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

  第一次看马友友演奏圣桑的《天鹅》,我惊呆了,也听傻了。对马友友大师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我没资格恭维和评价。但马友友大师演奏的表情,情感的投入,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马友友演奏时的面部表情太丰富了。好像《天鹅》在他的面上展开。他面部的每一条皱纹,发生细微的颤抖,都像是音符的跳动。

  马友友大师的嘴,表现得非常独特,非常的具体,非常的充分,好像他的嘴里咀嚼着音符。假如我不听音乐,就看大师嘴的变化,我也能体会到乐曲的丰富内涵。

  有人说,音乐是无字的诗歌。而马友友大师的面部表情,就像是音乐内涵的立体展现和天鹅的飞翔。

  舞蹈家刀美兰,杨丽萍,沈培艺是用形体语言表现音乐内涵和本质的。而马友友大师是通过表情,把音乐的本质和乐曲的内涵用嘴诉说出来的。

  《天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代表作,流传世界。他不仅是作曲家,而且是管风琴和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他的代表作有《运动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等等。

  圣桑的音乐创作,具有浓厚法国传统风格,形式严谨而不呆板,旋律流畅,和声典雅、配器绚丽多彩,通俗易懂,有些作品也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

  《天鹅》是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一首,《动物狂欢节》由十四首独立的短小乐曲组成,《天鹅》是第十三首,它不仅是一首人家所熟悉的名曲,也是作者生前教人演出的乐曲。这首大提琴曲,不仅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而且被改编为芭蕾舞《天鹅之死》。

  该曲是由大调6/4拍子、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三部曲式。乐曲一开始,钢琴以清澈的和弦,清晰而简洁地奏出犹如水波荡漾的引子,在此背景上,大提琴奏出旋律优美的主题,描绘出了天鹅以高贵优雅的神情,安详浮游的情景。中间部分由第一部分主题固定发展而成,犹如对天鹅优雅而端庄型象的歌颂,把人带入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第三部分,钢琴以优美的琴音表现出天鹅游荡于水面时,水面波动、天鹅高雅优闲的情。

  我在欣赏马友友大师演奏《天鹅》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音乐中的场景和凄楚的画面:

  在法兰西蔚蓝的天空翱翔着一只叫圣桑的天鹅,他从巴黎幽深的五线谱小巷起飞,他灵性的翅膀一展翅就飞过了音乐天堂的顶峰。结果不小心,一下就碰断了命运琴上的一根琴弦,使他重重地跌在了一把枣红色的大提琴上。

  本来有四只天鹅一起飞翔,结果,一只三岁的小天鹅,首先夭折在他家四楼窗口的A弦上,另一只一岁的幼小天鹅雏,也融化在乡间C调的风琴里。最后就剩下两只相爱的天鹅,一个是圣桑,另一只是他的妻子特留佛。

  那年,是七月的下旬,痛失两个爱子的圣桑,忍着蓝调的巨大悲伤,挽着受伤的特留佛到布鲁尔温泉洗刷不幸。洗掉痛苦和悲伤的特留佛,抖了抖潮湿的情感羽毛,独自飞走了。

  听说,她飞向了遥远的世界,去寻找走失的两个幼小的天鹅。

  特留佛出走以后,杳无音信。圣桑一个人独居在苦涩的八音盒里,默默的演奏一只天鹅的等待。这一等,就是四十个春秋。

  圣桑的血液在G弦上澎湃,他的人性,他的灵性,在偌大的音乐世界里,寻找特留佛和两个爱子的踪影。

  圣桑这只天鹅,在人间飞翔了八十六年,苦苦寻找了几十年年。最后,他像一只飞得很累很累的天鹅,终于飞不动了,他静静的舒展在音乐天堂里,怀里紧紧的抱着那把断了弦的枣红色大提琴,安详地睡去了。

  聆听马友友大师的演奏《天鹅》,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想的不是已经死去的两只幼小的天鹅,和悄悄飞走的特留佛,而是圣桑像孤零零的天鹅一样的命运。

  四、贝多芬心中最美的女人

  有人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贝多芬的作品。我认为这话说的这点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贝多芬57年的人生岁月中,他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音乐大餐和精神佳品,多的真叫人只能天天享受。

  尽管贝多芬在人间只停留了57春秋,他却为人类谱写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还包括另外两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等等。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全曲一共262个音符,其中几节是重复音符,像是反复诉说爱情。就像俄罗斯一位青年唱的那样:“我的心被你偷偷摘取了,如果你不爱我的话请把心还给我......”

  关于《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小品有许多种说法。很多人认为,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四十岁时为他的学生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近四十岁的时候,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忘记了《致特蕾莎》,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在4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造的。

  对于《献给爱丽丝》作品的解释,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的见解是,他在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我认真数了一下音符,全曲一共262音符,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莫扎特去世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直到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在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聆听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我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回味爱的温暖和爱的甜蜜,一生未婚的贝多芬,似乎把生命中的爱都献给他心爱的女人,不管《献给爱丽丝》是献给朱丽叶塔•圭查蒂的也好,还是叫伊丽莎白•罗克尔,这都不重要。我想,爱丽丝只是贝多芬心中爱恋着的女人的昵称。

  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心中最美的女人。

  五、音乐大河巴赫

  从德国莱茵河流淌出的音乐大河,分出若干条音乐的小溪。小溪涓涓地流淌,默默地流淌,不动声色的熠熠闪光。这些像月光一样透明的小溪向世界的田原、山谷、林间、丘陵流淌。……凡所能及的地方,都有小溪的照耀和滋润。有人说小溪的精神,就是巴赫的人格和作品。也是巴赫的伟大之处。巴赫,在德语里是指小溪流淌的意思。而我认为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的概念,巴赫就是一条音乐大河。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小镇上人们都酷爱音乐。据说爱森纳赫古代的城门上就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爱森纳赫小镇,的确是一座文化名城。

  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巴赫来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应该是十分幸运的,然而不幸却接踵而来,他9岁丧母,10岁又丧父,只得依靠大哥抚养。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离世。翌年他鸾凤再续,他的第二个妻子又给他生了十三个孩子。巴赫死后只留下九个儿女,其中有四个成为真正著名的音乐家。

  巴赫在三十岁的时候,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音乐会。

  巴赫一生为上帝创作了很多好听动人的音乐。有人说他是为上帝唱歌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有《D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耶稣躺在枯骨堆中》、《基督诞生时节请唱剧》等等。

  巴赫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歌颂上帝的音乐,按照德国音乐家福尔克所说,巴赫从小在教堂长大,被上帝呵护、施舍。长大后必须感恩,必须为上帝歌唱。巴赫没有流露只字,但在他心里始终铭记上帝的恩典。

  巴赫的音乐不仅是献给上帝的,应该说是献给人类的。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和《G弦上的咏叹调》是他所有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有人说,全世界每分钟都在播放贝多芬的作品。我说,全世界田园、山谷、林间、丘陵都在流淌巴赫的音乐小溪。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1721年专为勃兰登堡侯爵卢德维希题赠的。傲慢与偏见的卢德维希侯爵,不但不允许他的乐团演奏,而且将乐曲的手稿卖了三十六先令。这是多么滑稽可笑且可悲的事呀!

  五十年后,巴赫的作品被门德尔松推崇挖掘并亲自指挥演奏。《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七十九年后,即1892年门德尔松主办的音乐会上演出。立刻引起音乐界的关注,而像小溪一样涓涓流淌的巴赫,却像小溪的暗流滋养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生命。受巴赫影响最深的有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和勋伯格。他们不仅敬仰崇拜巴赫,而且称巴赫为“音乐之父”。

  当时巴赫的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原因是巴赫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音乐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

  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经常练习巴赫的作品;

  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

  舒曼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巴赫作品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

  今天,当我们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

  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不是小溪,他是一条世界的音乐大河,从莱茵河分支若干条音乐的小溪,流向世界的平原、田间、林间、丘陵,滋润灌溉着所有需要音乐喂养的土地和人们。

  巴赫是一条音乐大河!

  六、蒙特威尔第的哀诉

  意大利曾经诞生了两位世界著名音乐家,一位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另一位是朱塞佩•威尔第。两个威尔第相隔了三百零四年,但他俩却给世界留下了许多音乐经典之作。

  蒙特威尔第以希腊神话歌剧《奥菲欧》和《阿丽娅娜》闻名世界。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至今还在中国的舞台上上演。

  评论家认为,在世界音乐史上第一位能在今日国际乐坛享有令誉的作曲家,当属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1567年5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纳。1584年,他就以短歌小调打破了旧传统的藩篱。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他眼界开阔、历练丰富,以求适才适性,悠游于这些小品形式中而享有更大自由。

  1607年,意大利音乐家蒙特威尔第,在妻子克洛迪娅临终前完成了他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他又完成《阿丽娅娜》。他把两部歌剧的创作都融入了与妻子生离死别的悲痛之痛。

  歌剧《奥菲欧》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名歌手奥菲欧到地狱救回亡妻的故事。

  《奥菲欧》的剧情是:在风景如画的田园牧场中,水精和牧羊人群聚一堂,为奥菲欧欢呼,因为,长期以来他的爱一直遭受尤莉迪茜的回绝,而现在尤莉迪茜终于成为他的恋人,俩人互相倾诉着爱情的誓言。林中的仙女和牧羊人为他们的喜事欢庆,并用歌舞祈求婚姻之神许门的保佑。

  正当奥菲欧与牧羊人继续欢庆时,一位女使者前来秉报尤莉迪茜突然死亡的不幸消息,打断了欢快的气氛。原来,尤莉迪茜在采摘花朵时遭毒蛇咬伤,不治身亡。奥菲欧顿时陷入了悲痛的深渊,随后发誓定要闯入地狱冥府,从地狱之王普鲁托那里救回爱妻。女使者看到奥菲欧悲痛万分的样子,也不禁为之动容,决定离开世间在洞穴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奥菲欧和女使者离开后,人们接着唱出悲切的合唱。

  奥菲欧在希望之神的陪伴下,来到通往地狱的冥河畔,冥河船夫卡戎正等待着将死者的灵魂渡运到阴曹地府。但地狱之王普鲁托规定:任何活着的人不得进入地府,所以船夫卡戎冷酷的阻绝了奥菲欧的去路,无论奥菲欧怎样哀求,船夫卡戎就是无动于衷。在希望之神的鼓励下,奥菲欧最终以温柔的歌声迷惑船夫渐渐地入睡,并趁机渡河顺利进入地府,向黑暗之国的众神呼吁把尤莉迪茜交还给他。精灵们齐声合唱赞颂奥菲欧的勇气和谋略。

  在地狱中,普鲁托之妻普罗塞尔皮娜眼见奥菲欧一片真心,深受感动,为奥菲欧向丈夫求情,让尤莉迪茜随奥菲欧重返人间;普鲁托虽然答应妻子请求,但立下了一项严格条件:奥菲欧在离开地狱之前,绝不可回头向尤莉迪茜张望,否则尤莉迪茜将再度死去。普罗塞尔皮娜感谢普鲁托,奥菲欧则高兴地唱着带领尤莉迪茜离去。此时,精灵们以合唱歌颂爱的胜利。但在返回人间的途中,奥菲欧担心尤莉迪茜未能赶上步伐,禁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但尤丽狄茜立即消失并为丧失自己的性命和失去奥菲欧而痛哭,此时地狱精灵以冷酷地合唱宣告她的命运。

  田园中,失去爱妻的奥菲欧用歌声倾诉着他无限的思念,此时只有回声女神厄科陪伴着他的哀悼。这时,阿波罗神从天而降,他鼓励坠入深渊的奥菲欧忘记悲伤、同他一起回到天堂,在光与繁星之间,虽不能与尤莉迪茜团聚但还有机会可以见到她的倩影。于是在牧羊人与森林精灵仙子的祝福下,奥菲欧随阿波罗缓缓升天。

  1608年,是蒙特威尔第的妻子克洛迪娅去世的第二年,蒙特威尔第又奉命接受曼图亚王朝为新继位的王子婚礼谱写歌剧《阿丽娅娜》。当《阿丽娅娜》上演到第一部“哀诉”时,全场六千名观众顿时哭成一片。这是蒙特威尔第把对妻子的怀念融入到剧情里的效果。与其说六千名观众为“哀诉”而哭,不如说是六千名观众在为克洛迪娅而流泪。

  一个人的不幸能被六千个观众理解,蒙特威尔第的不幸是万幸。

  一个人的泪水能击中六千人的要害,蒙特威尔第的情感不脆弱。

  蒙特威尔第一个人的哀诉,让六千人失声痛哭,蒙特威尔第的伤感是条情感的大河。

  蒙特威尔第,有六千名观众为克洛迪娅痛哭流泪,她死一回值得。

  蒙特威尔第忍受着内心巨大的悲哀,含泪接受了为王子的婚礼谱写欢歌,这是多么残酷的蹂躏快乐。这是让断枝的花朵,在泪水的滋润下复活;这是黑色的弥撒曲,让金色的小号吹出欢乐。蒙特威尔第的哀诉,是对上帝的诉说。

  蒙特威尔第操纵七个音符,哗变潮水般的哭声,默默地哀诉席卷人们的脆弱,六千名观众痛哭成千人大合唱,将所有的悲伤全部湮灭。

  歌剧《阿丽安娜》是世界哀诉咏叹调的最早的经典之作。

  今天,当我们在欣赏蒙特威尔第的作品《奥菲欧》和《阿丽娅娜》时,如果把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也融入到蒙特威尔第的剧情中去,就能感觉到蒙特威尔第泪水的分量。

  七、莫扎特就是太阳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时,他曾经向一名学生提问,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名学生回答了似是而非的问题,叫德沃夏克非常恼火。德沃夏克拉起那名学生的手走到窗前,他指着窗外的天空问:“你在天空看到了什么?”那名学生非常尴尬地说:“我什么也没看到。”德沃夏克非常愤怒地说:“你没看到天空的那轮太阳吗!请你记住莫扎特就是太阳!”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也说过:“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音乐更接近天籁了。”莫扎特的音乐有没有天籁的成分,我们随便听一首他的小夜曲就知道了。

  我感觉他的音乐,不仅融入了天籁的成分,还融入了他的心和灵魂。我听莫扎特觉得他的音乐不是做出来的,就像是从他的心灵里流淌出来的一样。

  莫扎特的人格和作品,就像小溪一样涓涓地流淌,默默地流淌,不动声色的熠熠闪光。他的音乐像小溪,从维也纳的主河流分支若干条小溪,向世界的田原、山谷、林间、丘陵……凡所能及的地方,都有他的音乐再流淌。

  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莫扎特的音乐不像贝多芬那样深刻,他的气势也没有贝多芬那样宽广,但我不喜欢贝多芬,我爱莫扎特却如爱一位音乐的耶稣。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难以企及的美,如果要举一位与耶稣并列的人,那就是莫扎特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真正走进莫扎特的心灵世界,就能听到天籁和天堂的声音。

  丰子恺说:“贝多芬的音乐是英雄心的表现;莫扎特的音乐是艺术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人生的艺术。”这话听起来比较接近现实。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被公认为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幼年时就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在短暂的35年人生中创作了754部作品,其中最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和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等等。除了这些歌剧和交响乐之外,莫扎特也创作很多小夜曲。

  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是急速的小快板,之后,是舒缓委婉轻柔的抒情慢板;抒情味道更浓,每个音符似乎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情的成分,甜蜜的味道用反复连音呈现出来,之后更加抒情,似乎把心要掏出来给情人的感觉;又像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往外蹦,接着是一句一句的诉说婉约的情感。简约明快,富有浪漫色彩。一下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吐干净。激昂,明快,每个音符都是情,每个音符都是爱,每个音符都是心血,让人听了有一种凄楚酸甜的美。

  这首小夜曲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

  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二乐章行板,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第四乐章兼有奏鸣曲与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莫扎特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

  莫扎特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就开始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

  莫扎特出殡那天,天空飘着鹅毛的大雪。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了,只剩下一个掘墓的老人……”

  莫扎特的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大理石纪念像,坐落在城堡花园,他的音乐在他的墓碑之上,在世界的空间萦绕。

  莫扎特的小夜曲,就像音乐天堂中的一盏明亮的小灯,照亮世界所有渴望爱情的年轻人的心灵。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人间的太阳。

  11,比生命走的更远的舒伯特小夜曲

  仅仅在世上行走了三十一年的舒伯特,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随意即兴谱写的音乐小品,却成了世界小夜曲之经典,一直在世界传唱。

  舒伯特创作的《小夜曲》,是偶然的。

  一天,舒伯特的一个朋友,为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过生日,他为姑娘创造了一首短诗。也请舒伯特创造一首,并请舒伯特为诗歌谱支曲子。

  舒伯特对这位漂亮姑娘一点也不了解,就随便写下几行简约的音符给了他的朋友,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眼下我没时间写更严肃的东西了。”

  舒伯特的朋友把这支乐曲带回家,在钢琴上试弹了几遍,感觉非常好,非常喜欢。于是,他重新做了安排,请舒伯特和很多朋友,在另一位朋友家里给音乐爱好者亲自演奏。

  到了约定时间,所有的人都到了,惟独舒伯特没来。女主人简直快要急疯了,她马上派舒伯特的一个好友到舒伯特经常喝酒的小酒店去找。终于,在小酒馆里找到了舒伯特。当时舒伯特正在喝酒,就被朋友拽到客厅里。舒伯特十分抱歉的对大家说:“我完全忘记了”。然后,他坐了下来,弹奏那支随意写成的曲子。弹完之后,舒伯特不禁热泪盈眶的说道:“我不知道它是这么美。”这支曲子就是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全世界很多音乐家都创作过小夜曲,如勃拉姆斯、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等大师创作的小夜曲都是经典之作。

  我听后感觉,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是急速的小快板,之后,是舒缓委婉轻柔的抒情慢板;肖邦的《小夜曲》抒情味道更浓,每个音符似乎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情成分,甜蜜的味道用反复连音呈现出来,之后更加抒情,似乎把心要掏出来给情人的感觉;巴赫的《小夜曲》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往外蹦,接着是一句一句的诉说婉约的情感。简约明快,富有浪漫色彩,最后是急速的小快板,一下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吐干净;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完全是一股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味道,激昂,明快,是翩翩起舞的画面感;勃拉姆斯的《小夜曲》是一种独特的诉说慢板,就像他深深爱着克拉拉的感觉。不张扬,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地爱恋着克拉拉。每个音符都是情,每个音符都是爱,每个音符都是心血,让人听了有一种凄楚酸甜的美;海顿的《小夜曲》是弦乐四重奏,风格独特,更像是表达爱情的一种绝妙方式,在姑娘的身边,起舞求爱,用浪漫的情调诉说表白真情。

  这些大师的《小夜曲》都是世界的经典,都是献给人类的精神极品,让人听了咀嚼回味,让人听了浮想联翩。这些大师的小夜曲和舒伯特的小夜曲相比,就像红酒、葡萄酒,香槟、白兰地一样,各有各的品味各有各的味道。

  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他短暂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经典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歌词是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

  “我的歌声传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吻你亲你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带来幸福爱情/你可听见夜莺歌唱/他在向你倾诉/他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他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歌词优美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使人听了心情激荡,有一种愉悦,渴望,期盼的感觉。

  舒伯特的《小夜曲》在钢琴的导引和烘托下,呈现出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是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

  在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小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青年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教师,母亲是厨师。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1813年他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4年10月19日他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这是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杰作,从此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小夜曲》在世界流传后,各种乐器演奏家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这支曲子,他们用小提琴,单簧管,小号,钢琴,萨克斯,口哨,二胡等乐器演奏,再现了《小夜曲》的魅力。同时,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中国的廖昌永,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也用真情演唱了舒伯特的《小夜曲》。

  音乐评论家认为,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崇敬贝多芬,他曾把创作的四首钢琴变奏曲,题献给贝多芬。1827年3月1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

  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患伤寒,因没有钱医治,离开了人间。他的亲朋好友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上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和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在白色的大理石墓碑上,还雕刻着缪斯女神正给舒伯特的头象戴上桂冠,小天使向他敬献花蓝。

  舒伯特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人们称誉他为“歌曲之王”。

  诗人艾略特说,我不希望我的生命走的多长,但我希望我的诗歌比我的生命走的更远。一个人的生命不在长短,关键是他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尽管舒伯特在世上仅仅行走了三十一年,但他的音乐却比他的生命走的更远,而且会一直走下去。

  2018—12--10

  齐凤池,男,河北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专栏作家。河北河间人。现生活在唐山。国内外报刊开设美术评论,音乐随笔,旅游随笔和饮食文化随笔专栏。

  河北省唐山古冶林西机厂东楼15—7—7

  063103

  邮箱:qfch57@163.com

  手机:15833586291

标签: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哪位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