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35 0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俗话说写得一手好字,可以展现出自己的风骨,也代表了自己的颜面。因此从古时候起,只要是有条件的人家,就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认真练习书法。到了现代虽然对字迹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依旧是加分项,在古代更是如此,所以有不少人从小就跟随着著名的书法家的字帖临摹练习。

最受众人喜欢的书法家无疑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但其实还有一位可以与颜真卿、柳公权并肩的书法家,那就是赵孟。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但是他却成为了历代书法家中最饱受争议的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赵孟有着非凡的才华,却又饱受争议

赵孟的出身非常高贵,他生于吴兴,他是宋太祖的后人,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皆效忠于南宋,且官职很高。因此赵孟生活在锦衣玉食中,并且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等到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便由他的母亲精心教导。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赵孟从小就聪明过人,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一篇课文只要熟读一遍就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他是当时才华横溢的最佳代表,下笔写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擅长各种绘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等等都有所成,他主张改变南宋时期绘画的格调,倡导"古意"的审美观,开创了当时的新画风。

赵孟不仅是擅长于作画,还精通于音乐,善于鉴定古物,同时也是一位颇有风采的诗人。但是他的书画是最为出色且在当时颇具盛名的,他的楷书、行书是功底最深,影响最深远的。他是融合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成功者,同一时期的书法家对他非常敬仰,后世更是将他列入了楷书四大家。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赵孟之所以在书法上有这么大的成就,有一很大部分是因为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二人的书法,每天都非常认真努力的临写两人的作品。而他不断临摹两人的作品,并不只是力求形似,而是想要学习原作的运笔方法还有神韵,从中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而他的书法也被称为"赵体",推崇为"当朝第一"。

但就是这样一位集书法为大成者,赵孟在后世的评价中却饱受争议。有夸他的,说他"堪比二王"、"近代称绝";但也有不少骂他的,说他"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研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等等,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从赵孟的诗中能看出他的矛盾人生

赵孟因为家里世代为官,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很想同自己的祖辈一样保家卫国,于是就参加了吏部官员的考试,成为了真州司户参军。但是这时候的南宋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难中,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大举进攻,攻破了南宋。

南宋灭亡之后,赵孟虽然家境中落,但是他依旧没有忘记学习,并且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依旧努力的研究学问,日益进步,并且渐渐有了名声。当时的礼部尚书曾举荐他为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但是他没有去赴任。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直到至元二十三年,因为元朝初成立,正是需要人才之际,便派侍御史程钜夫搜索拜访,隐居于江南的南宋遗臣,将他们请到宫中。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是南宋遗臣更清楚现在南宋残留下来的问题;二是若是忽必烈得到了南宋遗臣的辅佐,就可以更快地在中原树立威信,立足脚跟。

程钜夫找寻到的南宋遗臣,共有二十多人,赵孟的才名大于其他人,被单独召见,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见赵孟器宇不凡,且颇有才华,非常开心,直接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又因为他敢于直谏,且极有能力,便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先后任职了兵部郎中、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死后还被追封为了魏国公。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这样看起来赵孟的后半生其实过得非常不错,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这些都可以从他仕元前后的诗作中看出来。在仕元前,赵孟表现出了归隐的心愿,但是他的心中对南宋的灭亡依旧是愤愤不平,因此写下了"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的诗句。

赵孟哀叹于南宋始终没有吸收之前的教训,对朝廷内外的忧患审视不清,反而依旧偏安一隅,导致了亡国惨剧。这种悲痛与无力感压的赵孟喘不过气来,使他无心于朝政,无奈选择隐居于山林,并且写下了"从今放浪形骸外,何处人间有悔尤",他想要做一位在山水间肆意游玩的隐士。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但此时,元廷为笼络江南各地的人才而采取了许多的措施,许给了他们非常多的好处。赵孟的心中并没有忘记亡国之恨,更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宗室子弟的身份,因此他对那些积极接受了元廷的好处,忘祖求荣者充满了不屑,曾写下了"朝为刻骨仇,暮做血亲"表明了自己不会仕元的决心。

但是到了元至二十二年,赵孟对元廷的态度有了转变。当时,元廷正在雁北建营屯兵,对此,他主张"兵政贵明,军令贵肃",写下了《明宿楼记》,第一次与元廷有了接触,到了次年,他接受了程钜夫的邀请,入了元廷,但这明显违背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赵孟认为自己不能再像水中的鱼那般潜隐,而是应该天空海阔,任自己高飞。一个已经下定决心归隐的人,为何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其实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赵孟一直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世代为官的赵家祖辈们也对赵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他接受了元廷的邀请。或许,他心里认为不管是南宋也好,还是元朝也罢,他入朝为官,其实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为百姓谋福祉。再加上忽必烈求贤若渴和优待汉士的做法,确实打动了他。却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使得后世对他这个人颇有争议。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赵孟后世颇有争议,皆是他自己的选择

赵孟之所以可以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是因为他的书法是当时的佼佼者。但是因为后期他选择进了元廷入仕,他这几乎称得上"背叛、变节"的行为,跟"安史之乱"时竭力抵抗叛军,并且被俘虏后誓死不降的颜真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让后世不少人因此对他诟病,甚至连带着他的作品也被人贬低。

比如傅山由喜爱赵孟的书法,转变为厌恶,对他贰臣的行为十分鄙视。傅山更是在自己的子孙面前明确表示了,自己因为鄙视赵孟,所以连带着对他的书法也是厌恶至极;更是有许多人讥讽赵孟的书法"柔媚"、"无骨",可见赵孟仕元的行为确实不被很多人接受。

赵孟:与“颜筋柳骨”齐名的书法家,却因弃南宋入元廷饱受争议

最关键的是,在赵孟进入元廷辅佐忽必烈之前,曾经在作品中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归隐之心。可到了最后,他依旧是抵不过世俗之心入了仕,这种出尔反尔、前后不一的行为也是遭到了深受儒家思想的士子们的鄙视。但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了,无论现在的人如何看待赵孟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