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山东师大附中2023年高三10月学情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1 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古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二本书

宁肯

“有旧鞋换洋火(火柴)——”

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这人穿得破烂,黑脸,龇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

“闹钟,我有个小闹钟。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

“没坏,就是不走了。”

“不走了不就是坏了?”

黑脸人说话怪怪的,秋良几次想转身离去。

“修修就能走,是好闹钟,”秋良咕哝。忽然打起精神,“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秋良有三本小人书,像听祖奶老掉牙的故事一样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三本小人书原都不是秋良的,是全院的小孩集中到秋良这里的。三本小人书没头没尾,更不用说封面。其中一本简直不能称作一本了,因为只有三页,秋良粘了一个书脊勉强保住了这本书。

“有旧鞋换洋火——”

早晨下起了雪。黑脸人忽然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

“你的闹钟呢?”黑脸人晃着小人书,“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本,你可别拿不出闹钟来。”

黑脸人晃着小人书,小人书包了褐色牛皮纸书皮,一看就不是新包的,因为牛皮纸都很旧了。黑脸人打开小人书翻到扉页,是一本古装小人书——《双枪将陆文龙》。

秋良跑回屋,拉出太师椅站上去爬上八仙桌子,从最里边的玻璃框拿出红色小闹钟,二话不说往外跑。祖奶追到大门洞,金红色小闹钟已落入黑脸人之手。黑脸人正左看右看,转来转去,嘎嘎拧发条。祖奶眼见生米做成熟饭,再者过去答应过秋良可以用小闹钟换小人书,便没好气地说:

“甭看!看什么看!”祖奶百岁的声音像干木头,“这是好闹钟,修修就能走,能换你十本小人书,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

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

秋良充耳不闻,低头翻书,走走停停,祖奶想把秋良数落一顿,却没有,她知道说什么也没用,秋良一对什么入迷耳朵就聋了,说了白说。

“有旧鞋换洋火——”

又一天,黑脸人站在阳光中,手里的小人书没包书皮,彩色封面一目了然,金光闪闪。不过封面一看就是陈年旧书,有许多很细的裂纹。封面人物高头瘦马,金盔银甲,拿着很大的盾牌。旁边还有一头驴,一个小人儿。秋良见所未见,很陌生。

“我没东西跟你换了。能借我看吗?我一会儿就看完,一会儿就还你。”

“借你的,你可以拿回家去看,下次想着还我就行。”

黑脸人给秋良的小人书叫《堂吉诃德》,秋良看不懂也不喜欢。雪白的眉头一直皱着,一看就很是较劲。要说也不是完全不懂,字面都懂,画面也懂,只是不理解:这个瘦干儿狼的半人不鬼的家伙没任何本领,也拿着长枪,可简直像个玩笑、大傻瓜,总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还神经病,把风中转动的“风车”当敌人;桑丘呢,倒是有点猪八戒的可爱,比堂吉诃德还聪明一些,但猪八戒也还有三十六变,有时也能使点劲,最不明白的是堂吉诃德顶不济也该比桑丘强吧?但是不,就更别提和孙悟空比了。

“有旧鞋换洋火——”

一听就是黑脸人,声音不太大,秋良一耳朵便听出。

“喜欢《堂吉诃德》吗?”

秋良不知说什么。读不懂能说什么?他把小人书还给他。黑脸人从破棉袄兜里摸出一本新小人书让秋良拿着。

“我没东西了。”

“傻瓜,你怎么回事,还看不出来?”

秋良还是不太相信。

“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

“至少喜欢桑丘·潘沙,对吧?”

“喜欢!”秋良说,眼睛亮晶晶的,“桑丘像猪八戒,我喜欢他。”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但是这两本小人书都是他的了,太高兴了。

“桑丘很好玩!”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想到猪八戒,还真有点像,你很聪明,能想到猪八戒真不错。”他们聊起来,有点像朋友了。

临别,黑脸人说:“这个闹钟你拿回去。春天快来了,你就可以上学了。现在你连下雪都不怕了,病好多了。拿着,听话,必须拿着。不然我们都再换回来?你把小人书都还给我?”

“不换!”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仨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策反背叛的事时有发生。不过有了小人书,情况不太一样,那段时间,我们都到秋良家看小人书。小人书承载着世界,闻所未闻的世界。秋良给大家端茶倒水,身体允许的话,也会把从黑脸人那儿听到的自己也还似懂非懂的东西讲给大家。大家都爱听,放下小人书听。像后羿射日、海底两万里、加加林、计算机——计算的机器,可不是算盘子儿,秋良竭尽全力描绘,一秒钟能算多少秋良说不出,似乎脸都憋红了。秋良不再是秋良。

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

老祖奶真是老糊涂了,她竟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好像很奇怪,秋良死后,“有旧鞋换洋火——”的吆喝再也没有响起过——黑脸人再也没来过,他知道秋良没了吗?从初秋到隆冬,直到快春天的残冬,黑脸人一共给了秋良九本书,加上原来没头没尾的三本,总共十二本书。

秋良的十二本书后来分散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流出了我们院,流到社会上,像漂流瓶一样,一直在流传。我们院最后只剩下那本只有三页的小人书,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

(删改自《十月》2020年第4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一声吆喝“有旧鞋换洋火”中拉开,主人公秋良是一个得了白化病的孩子,但他从不为自己的病烦恼,对小人书情有独钟。

B.从黑脸人的言谈举止来看,他是当时一个没文化的贫苦谋生者,但他对一心想要读小人书的秋良却是很支持,且主动帮助。

C.老祖奶痛惜秋良用小闹钟只换了一本古装小人书,但是秋良却因为换了一本他所喜欢的小人书而满足,“充耳不闻,低头翻书”。

D.“秋良不再是秋良”句中第一个“秋良”指脑中装满了各种知识、让“我们”吃惊、崇拜的秋良,后一个是指身患重疾的秋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良跑回屋……往外跑”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跑、拉、站、爬”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秋良急不可耐的换书心理。

B.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秋良读《堂吉诃德》时的不理解,为下文他与黑脸人关于《堂吉诃德》的对话作了铺垫。

C.“反转”法让情节呈跌宕之势,先有祖奶为秋良打抱不平,秋良不以为意;后来黑脸人竟然给秋良带来九本小人书,还把闹钟还给了秋良。

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秋良”为视角,这样的手法可使读者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能客观而冷静地审视人物的命运。

8.“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十二本小人书蕴涵着丰富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指“见面礼”,与《屈原列传》中的“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含义相同。

B.“令库具车”中的“具”指“准备”,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具”含义相同。

C.“请因孺子而行”中的“孺子”指儿童。现有时会用“孺子牛”借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例如“一颗赤子心,甘为孺子牛”。

D.“请为张唐先报赵”中的“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中的“报”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信侯为了攻打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后来又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表示愿意冒死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首先拿张唐和武安君对比谁的功劳大,接着又拿应侯与文信侯对比谁更专权,让张唐意识到不听命于文信侯的严重后果,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张唐。

D.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甘罗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为张唐清除障碍。甘罗只有十二岁,却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多座城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4分)

(2)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4分)

14.秦国在这场斗争中是最大的赢家,其外交策略前后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概括这个变化过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三、四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

D.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6.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同学们熟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李白又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

(2)“ , ”是《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3)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 ”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 ”,就成了一把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一个词语想从句子里起身。要挣脱句子的锁链,并不容易。时间久了已经镶嵌进去了,挣皮挣肉地拔出来,句子就破碎了,漏风撒气的,好似一个谎言。

有了这个念头,词语中的每个汉字都 ,站立不稳起来。

笔画多少不等、从一笔到几十笔,字字独立,每个字的架构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稳定性。对于一个个心神不宁的词来说,恒久的稳固如此强大,足以镇住它出轨的步伐。

书页立起来时,某词语已经无法假装镇定,它感到了 的压力。汉字黑压压的,像贴在峭壁上的士兵,随时有坠落塌方之险。透过薄薄的书页,某词语看到了背面贴着自己的另一个词语,与自己 。它未必知道反方向的邻居是谁,或许,它一辈子都没回过头。

有的词语躺在书页里的时候,喜欢捋捋来路。它怀念在《辞海》里的时光。独立、自主,每个笔画都崭新,未曾沾上话语的灰尘,未曾变得油滑,未曾与谁发生关联,将各自的意义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那真像海,汉字浮游,谁离了谁都行。

在口语中的形态也值得回想。它不是个静态的图形,它有了声音的情致。经过不同质地的声带颤动,它形神兼备,顾盼生姿。尽管有时沾着口水,遭到牙齿的撕咬,被粗鲁的喉咙甩出,跟沉默在书页里相比,毕竟是 、掷地有声的。

它还在想念同类。那些孪生兄弟都分布在哪里?在哪些作品里安身?被什么人使用?用得是否恰如其分?在不合适的语境里待久了,词语就旧了,扛不过命,就被命打倒了。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摩拳擦掌 突如其来 南辕北辙 惟妙惟肖

B.蠢蠢欲动 始料不及 背道而驰 惟妙惟肖

C.摩拳擦掌 始料不及 南辕北辙 活灵活现

D.蠢蠢欲动 突如其来 背道而驰 活灵活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中比喻和比拟修辞的构成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其貌不扬,但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钟薛高为什么能在一夜之间走红, ① 。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但营销费用带来的巨大投入,高昂的价值,又让这些雪糕看起来没有那么“货真价实”。

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景区也推出应景的文创雪糕。商家通过独特的造型、IP联名等营销手段, ② 。

承担独特的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但除此以外,它更应该是品质过硬的雪糕。如果仅仅是把一支用料和口味都很一般,用倒模做成景点的模样,然后再卖高价,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创意”可言。

③ ,才能够让文创雪糕带来长期的、广泛的影响力。久而久之,提升文化发展力。

20.文中几处使用引号的地方,和例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

A.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

B.又让这些雪糕看起来没有那么“货真价实”

C.被誉为“冰淇淋界的爱马仕”

D.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创雪糕承载独特的创意和文化,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B.文创雪糕承担独特的创意与文化,本身是弘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C.承担独特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发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D.承载独特创意和文化的文创雪糕,本身是发扬文化的一种创新手段。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山东师大附中2023年高三10月学情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张冠李戴,“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错,根据原文,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理应受到尊重的是一切文化)

2.B(强加因果,材料一中的结论是“……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3.D(强调万物各有区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第一段的观点。A强调的是包容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C强调要团结一致)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这种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

(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

5.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这一条,如果学生答成“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也可给分。)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解释。

③不同的差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对待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了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评分说明:一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由文中黑脸人跟秋良的对话可知他是一个满腹知识的读书人,是一个那个时代落魄的知识分子,并非“没有文化”。

7.D(A“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小说主人公‘秋良’为视角”分析错误,小说最后四段是以第一人称“我们”为视角进行叙事。)

8.①含蓄交代故事发生的特定年代,渲染出那个时代物质的贫乏;

②连缀多个与小人书有关的场景,清晰显示小说的叙事脉络,架构了小说换书、送书的主体结构;

③反复用物质的贫乏反衬出孩子对书对知识的精神渴求,使主题一步步得以显现。

④反复出现,唤醒同时代读者共有的记忆,激发当代读者对特定年代的想象。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十二本小人书中有九本是黑脸人送给秋良的,蕴涵着他对孩子成长的关心爱护之情;

②十二本小人书为秋良和“我们”打开了一个闻所未闻的世界,书在,知识就在,蕴涵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崇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之情;

③秋良死了,小人书一直在流传,院中最后只剩三本,但秋良粘的书脊一直都在,这蕴涵着“我们”对早逝少年秋良的无限怀念之情;

④十二本小人书见证着“我们”曾经的读书岁月,寄托了“我们”对这段时光的难忘之情。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

11.C(A不同,分第一个“做人质”,第二个“见面礼”)B不同,第一个是“准备”,第二个是“工具”D不同(第一个为“前往,到……去”;第二个“答复,回信”)

12.B(甘罗没有冒死)

13.(1)项橐七岁时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急着呵斥我呢!”(其,翻译成“还是”“希望”都可以;“奚以”;“遽”各1分,句意1分)

(2)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回到燕国。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广;补主语秦国;归,使动;与,四个点各1分)

14.一开始是联燕攻赵,后来是联赵弱燕。(答出一条1分,答出两条3分)

15.B(A项,诗歌写的是听琴,不是弹琴;C项,应该是含蓄自然的;D项,“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烘托出弹奏者技艺高超。)

16.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分析“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时,学生如果答成正面描写,想象或者把听觉诉诸视觉的形象都可给分。)

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表现琴声之美。(2分)(两处分析任意一处都可以)

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借此来表现琴声之美。(如果学生分析“客心洗流水”这一句也可以,但必须紧扣描绘琴声去分析,照抄15题C选项不给分)(每个要点2分,满分6分)

17.(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楚人一炬

18.D

19.“那真像海”(1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辞海》比作大海(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辞海》的自由广袤,表达了“词语”对自由的向往(答出任意一条给1分)。

“独立、自主”“随身携带”“无须受制于谁”“谁离了谁都行”(至少举出两处1分)等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词语”在《辞海》之中的独立、自主、自由(1分)。

20.C(都是特定称谓)

21.A

22.①这背后自然离不开营销 ②使雪糕价格不断走高 ③将创意和品质结合

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1)有些事物开始时并不为人认同,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才能认识它的价值。

(2)有些事物原来看起来有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是没有价值的或者价值是很有限的。

(3)宇宙无边无际,而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将不断完善、丰富,但有些事物可能难以突破我们认知的局限。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