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0 0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这是封建社会约束男女行为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礼数。但是这句话其实被很多人误解了,它更重要的含义在后面一句话,只不过一直被人误解了。

前半句话虽然放在现在并不合适,但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思想。在孟姜女的传说中,范喜良无意间从池塘里把孟姜女救出来,在那个"沾衣裸袖便为失节"的时代,孟姜女就只能选择嫁给范喜良。虽然是传说,但也可以看出来那个时代的思想保守。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不过后半句话其实很有意义,完整的表述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半句是什么意思呢?后半句承接上半句,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是当时的封建礼数,如果小叔子和嫂子有了肢体接触,更是为礼法所不容,潘金莲当时想和武松发生点故事,但是武松却严格遵守这个原则。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但是当嫂子不幸掉入水中的时候怎么办呢?如果救了,就违反了封建礼数,对不起大哥;如果不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嫂嫂在水中溺毙,对不起大嫂。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儒家的亚圣孟子就回答了:救!而且说是"权也"。

是的,这句话是亚圣孟子所讲,他在和当时齐国著名的使臣淳于髡对话时所讲。春秋战国时期,能人辈出,外交家灿若星河,想当上外交使臣,能言善辩是少不了的。而淳于髡是这些使臣当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只要他出使,则"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嫂嫂掉到水里救不救,也是淳于髡提出来的。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男女授受不亲"也是儒家提出的封建礼数。但是孟子回答得很巧妙,尤其是"权也"。也就是说,孟子认为这种事情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特殊情况下要懂得权变,否则会犯下更大的错误。

孟子并不是一个腐儒,尤其不像宋明理学以来的腐儒,而是非常大气的儒学家。在战乱时代,孟子也主张既要守本,又要灵活,否则是很难在强国林立之中生存下去的。

守本是基础,如果没有了守本,便会失去做人的根基。当时的商鞅,虽然变法成功,但是在与魏国的一场战争中,他使用了非常卑鄙的手段欺骗了曾经在魏国的好友,虽然最后取胜,但是却失掉了仁义,让天下人耻笑。他确实是"权变"了,但没有守本,他通过"立木为信"让别人守诚信,自己却没有做到,结果也落了个五马分尸的惨烈下场。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而权变也少不了。三国时期的马谡,虽然在作战参谋一职上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毕竟只会"纸上谈兵"。在面对街亭的时候,他呆板地执行兵法策略,并未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任何改变,所以最后丢了街亭,让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功亏一篑。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到了现代社会,这两句话所蕴含的"守本"和"权变"相结合的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商业往来,没有基本的规则便会乱套,但是没有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同样做不好事情,正所谓"外圆内方"。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重点,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误会了

所以,有些古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片面地理解,要全面地分析并理解它的深意。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后人认真领会,对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资料:《史记》、《孟子》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