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以小见大,小人物推动大外交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41 0

历史长河中,大人物之间富有智慧的“大外交”屡见不鲜,但是以“小人物”抛出橄榄枝,“小人物”为主角的“小外交”却凤毛麟角。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的互访交流,就是廖若晨星的“小外交”典范。

抉择: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首先,这次举办地离中国很近,如果报名参赛,路途通畅,可以速战速决。其次,太久没有把国家乒乓球队拉出去练兵,训练成果难以检验,也不利于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再加上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Koji Goto)为了彻底打消中国的顾虑,率先抛出橄榄枝,表达了希望中国队参赛并且愿意签署中日乒协间的《会谈纪要》,表明日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还要在即将召开的亚乒联会议上主动提议开除台湾的席位。

助推:工作人员富有政治头脑

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参加在日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代表团的秘书长是有着多年革命、政治经验的宋中同志,他是第二位“小人物”。在比赛期间,美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Graham Steenhoven)与宋中无意间坐到同一张桌子上,斯廷霍文随口说道:“听说中方已经邀请了南斯拉夫乒乓球队访华,如果美国选手能够去一次中国,一定能学到不少技术。”

宋中同志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他敏锐的洞察力已经大概猜到美国队欲访华的想法。他也不敢稍有迟疑,随即将这一信号报告给了北京。其后,当最初北京决定拒绝美国的要求时,中国代表团团长赵正洪与宋中以带有相当强的主观性作出决定,不必把这一结果正式通知给美国代表队。

机缘:中美运动员之间的接触

在促成这场“乒乓外交”的过程中,还有两位“小人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Glenn Cowan)。

果断:外交规则的创新

坎宁安是这场“乒乓外交”的最后一道关卡,而且是最急切的一个关卡。在遇到这么重大的事件时,仅仅一个秘书,按照外交规则来讲,是无法擅作主张作出反应的。但是当时事件发生紧迫,翌日,美国队就会乘机返回美国,那么这场邀请也就不得而终。作为一位政治经验丰富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坎宁安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于是他当机立断,明确表示:美国队访华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不相抵触。

这是典型的不按外交规则出牌的举措,但是他考虑到了如果他拒绝邀请,那么这可能就是他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败笔”。甚至他十分惊讶,难以想象北京方面会同意接待美国队。这一外交规则的创新,是坎宁安在最紧急的时刻作出的最英明的决定,他本人也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他其实也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中国道家“无为”思想,他能够很笃定地判断,如果不当机立断,接受邀请,那么绝对是一场政治失误。

在这场“小人物”抛出橄榄枝,“小人物”推波助澜直到促成的外交活动中,“小人物”摒弃了固有的政治“成见”,没有顾虑、迟疑,火速判断并行动,使这场“乒乓外交”能够顺利实现。

大人物外交司空见惯,谈笑间收获的是“愿结友”;“小人物”外交贴近大众,不经意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乒乓外交”就是“公共外交”、“国民外交”。

这一场“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为后来基辛格、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交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一场成功的外交活动,也是小球推动大球,“小人物”推动大外交的成功典范。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