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的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位于亳州北关花戏楼街北段,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
花戏楼因其精湛的雕刻、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原宝藏,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下文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花戏楼有 “三绝”:铸铁旗杆、山门砖雕、戏楼木雕。它们究竟“绝”在何处?让我们透过文字和图片来共同感受花戏楼的精妙绝伦。
一绝:铸铁旗杆
走近花戏楼铁旗杆,基座部分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巳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旗杆造型独特,高大雄伟,世所罕见,令人称奇。其铸造与竖立方法,至今仍是个谜。
旗杆共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蟠龙盘旋而上,顶端铸丹凤一对,昂首翘尾,似引颈长鸣,展翅欲飞,生动传神;凤顶上高悬日月,光芒四射;每根旗杆还有三层挂着风铃的方斗,悬挂24只玲珑的铁风铃,微风吹过,风铃叮当,清脆悦耳。
铁旗杆上最优美的景观的要数站立在杆顶的飞凤。凤鸟为天地间最吉祥的灵飞之舞,站立铁旗杆顶端,可以俯瞰整个亳州城,也可承载天地之灵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侧铁旗杆上的飞凤跌落一只。据民间传说,跌落的那只化成了凰鸟,飞凤专情,另一只也与前几年追随而去。凤凰于飞,终成眷属。
二绝:山门砖雕
在正门寥寥数十平方米、厚度不足两寸的水磨青砖上,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上寿》《吴越争霸》《达摩渡江》《老君炼丹》《魁星点元》等戏文6出、人物故事16幅、动物典故24幅。
大关帝庙正门的砖雕,属晋派砖雕,场面宏大。砖雕上的人物虽然小如花生米粒,但都栩栩如生,结构严谨、线条圆润、题材丰富而又有内在联系,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珠联璧合,全部手工雕琢。
每一块砖雕都是一个历史典故,如果一一罗列,得讲三天。砖雕的精细与精致,人物的惟妙惟肖,堪称国内精品,还有些砖雕是根据成语及民间谚语雕刻的小幅砖雕,如一马当先、三阳开泰、五世其昌、事事如意等,多是吉祥如意的画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绝:戏楼木雕
戏台上方的藻井中,有“龙凤呈祥”、“鹤舞朝阳”、“鹿灵献寿”等彩绘图案九幅。抱柱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隔成两段或三段,每段都是大木透雕,层次分明,玲珑剔透,其精巧与前门砖雕交相辉映。
整个戏台上共雕刻有十八出三国戏文故事,里里外外600多个人物,并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全部用木榫扣制而成,建筑及雕刻手法十分精湛。
木雕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十八出,如《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三气周瑜》《击鼓骂曹》《空城计》等等。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戏楼木雕通体施以彩绘,色彩浓烈,对比强烈,人物形象逼真,灵动鲜活,极富通透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近年来,花戏楼景区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持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实现了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亳州老街精品旅游线路上非常重要的节点,花戏楼正生机勃勃地向前来参观的游人述说着往日的辉煌和在岁月中沉积的故事,展示着亳州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皖文旅)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