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345 0

《包法利夫人》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前和之后的故事。故事中的爱玛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之家,从少女时代起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在嫁给包法利先生(夏尔)之后因不满平庸的生活而两次出轨,最后因惨遭抛弃、债台高筑而服毒自尽。

这部小说的结构非常简单,讲述的也只是一些平庸的生活故事,整体情节甚至看起来有些破碎,但作者的创作意识却非常复杂、非常先锋。福楼拜一方面在实践“作者退出小说”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提醒读者“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一、“作者退出小说”产生的客观化效果

福楼拜在谈到《包法利夫人》时曾说: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像上帝一样,无所不在,又无处可见。在给乔治·桑的信中,福楼拜也说过类似的话:难道上帝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吗?福楼拜的意思是作者虽然创作了作品,但作者不应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存在,也就是说作者不应粉饰现实,也不应在作品中直接流露感情、发表观点。后世批评家将这种创作观念称为“作者退出小说”。

《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包法利夫人》中描写了很多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但福楼拜却几乎没有流露出任何感情色彩。比如在第二章第十二节中,罗多尔夫决定抛弃爱玛时,福楼拜不加任何评判地将他的心理活动与现实行动展现了出来:

上帝啊!不,不,您只能怪命运的安排(信件内容)!命运这个词算是用对了,它总是有效的。他自言自语道(心理活动)。啊!如果您是轻浮的女人……根本没有想到严重的后果(信件内容)。“她也许会认为我是舍不得……(心理活动)”

列翁抛弃爱玛之时,福楼拜的叙述同样极为冷静,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对比前辈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福楼拜的客观化。比如《高老头》的“父亲的死”中,巴尔扎克便没能控制住作者的主观意识,连续借几位小说人物的口感叹“父爱之死”。这些评价的声音如此整齐,完全是作者主观意识的显现。反观福楼拜,他无疑更好地克制住了作者意识的主观显现。

《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二、“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背后的矛盾

福楼拜在谈到《包法利夫人》时还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句话和“作者退出小说”放到一起会显得非常矛盾,因为上帝可不会认为芸芸众生中的某一个人能够代表自己。

《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此外,还出现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爱玛这位品行不端、爱慕虚荣的堕落女性,为何竟是福楼拜本人?同时我们也要追问,爱玛仅仅是一位品行不端、爱慕虚荣的堕落女性吗?

我们知道,包法利夫人去世之后,夏尔接受了药剂师郝梅先生的建议,在墓碑上刻了一行拉丁文。国内有的译本将这句话翻译成“不要践踏一位贤妻”,有的译本则翻译成“不要惊扰美人”,有的译本则直接保留了拉丁原文。

美人对应的是爱玛,贤妻对应的是包法利夫人,二者的含义虽然不同,但都是对死者的赞美,或都是讽刺。如果我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讽刺的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句话将非常难以理解,毕竟《包法利夫人》不是一部忏悔录式的作品。

《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我们应当注意到,爱玛尽管是一位有缺点的女性,但她却是整部小说中唯一不甘于平庸现实、敢于追求理想的人。福楼拜本人同样厌倦现实的平庸与丑陋,他不加粉饰地呈现一切,本身就是一种反抗。换言之,福楼拜和爱玛都处于现实与理想的永恒矛盾之中,只不过福楼拜比爱玛更理智,也更悲观。因此,福楼拜在描写爱玛所追求的浪漫场景中加了几只苍蝇,在爱玛的墓碑上刻了一句既讽刺又赞美的话。

《包法利夫人》:女人因不贞行为遭遇不幸,值得被同情吗?

这种复杂的创作意识,正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所在。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创作侧重于以平庸反抗平庸,卡夫卡的创作则侧重于展现悖论式的隐喻。福楼拜、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都是在寻求一种罗兰·巴特所说的“不可能的文学”,这正是文学现代性的核心。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