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34 0

近几十年来在周汝昌和刘心武等红学家的引领之下,红学一热再热,并且在群众中也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在自媒体兴盛之后,各平台解读《红楼梦》的小编数不胜数,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自以为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能欣赏古典文化的人。在一些文学群组中更是形成这样一种状况——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般都谈些什么呢?无非是《红楼梦》成就有多高,比英国的莎士比亚要伟大得多。细问之到底好在哪里,在哪些方面高于莎士比亚了。一般都答曰,人物描写多细腻,为女性群体发声了,喜聚悲散的写法打破了大团圆式的写法。这些不都是上课时老师教的吗,真的是自己的体会吗?更有甚者,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给自己一种感觉,这书就是让人感动。

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平心而论,《红楼梦》在叙事和描写方面成就确实没得说,它对相貌、建筑、饮食、医药和服饰等方面的琐碎描写,显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卓绝的文学才华;大量伏笔和铺垫,尤其是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那些判词,姓名和地名通过谐音造就的暗示效果,都显现了作者的笔力。但是要夸奖这本书或是批评这本书,都不能只囿于红楼梦本身的世界,而应该横向与同时代外国作家相比、纵向与之前的国内作家相比。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没人能真正欣赏红楼梦了。

读不下去《红楼梦》的人大可不必怀疑自己的文学领悟能力,看见别人说《红楼梦》不好看的朋友也不必急着对别人嗤之以鼻。《红楼梦》很美,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觉得它美,这种美是见仁见智的。有人可能会拿脂砚斋说事,拿鲁迅说事,拿张爱玲说事,说难道你水平比他们还高?这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问题。脂砚斋那帮人和曹雪芹同时代,甚至有些人和曹雪芹是有相同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于那些贵族的生活或怀念也好或向往也罢,是很容易理解的。看我们当今的影视剧,有二类最受大众喜欢,一类是写现代都市的土豪生活,一类是满清贵族宫廷生活的。为什么喜欢呢,不仅仅是剧情好,也因为演员一般好看,服饰好看,房子好看。那么,多少人认为《红楼梦》好看,也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如果仅仅是为了了解那个时代的民俗风情,直接找民俗方面的书不更具体?文艺青年们肯定不会那样做的,因为那样简直太不文艺,太老古董了。

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谈《红楼梦》而不谈《金瓶梅》其实是一种耍流氓的表现,但如今《红楼梦》被碰上神坛,《金瓶梅》却只能存在于分级电影和表情图中。从题材、叙述和语言等方面其实都不难看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苏曼殊和尚是最早论及《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关系的,他说:“论者谓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云,当是的论。”此后,何其芳在《论红楼》的前言中也有指出:“按我们估计曹雪芹是读过这部作品的。”红学专家冯其庸更是肯定的说;“不读《金瓶梅》,就不知《红楼梦》的来历”。关于二者谁的成就高一些的问题,在此不做展开,但我觉得《金瓶梅》所描写的市井生活比起《红楼梦》描写的贵族生活,无疑更有亲和力。

《红楼梦》是曹雪芹和他那个小圈子的落寞贵族的共同回忆,不是我们的。我们根本体会不到那些精致的生活中饱含的深情和落寞,尽管我们都知道要这样去分析文学作品。但西门庆的发家和没落,却是容易理解的。再者就是都说《红楼梦》把爱情写得美好,但那是爱情吗?十三四岁的爱情?再看《金瓶梅》中的关系,虽然乱,但细思之下却比《红楼梦》更合理。更重要的是,《金瓶梅》虽然大量描写了情欲,但却没有停留在情欲这个世俗的层面上,从而也就有了警世意义。当然《金瓶梅》不仅影响了《红楼梦》,也促成了《肉蒲团》等小说的诞生,这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而言,《红楼梦》无疑比把变态的情欲写得更含蓄更有美感。

虽然并不存在完美的文学一说,也不可能存在;哪怕是叙事圆润如川端康成的《千鹤》,也很难称之为完美,如果论及思想层面,那更是毁誉参半。关于思想性,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老许多老师也会教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应当首先注意它的优点而非缺点。但既然如此多的人盯着《红楼梦》的优点不放,称之为神作,那么或许谈谈它的缺点也是好的。

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说到《红楼梦》的思想内涵,胡适先生对《红楼梦》的考证有助于我们分析。当时的民国学术圈似乎也一度把《红楼梦》当成曹雪芹的自传来看,陈寅恪更是因此批评说它材料不够真实。但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陈先生的这点批评显得有些不够厚道。但曹雪芹以身世为背景写下这部小说,却能让我们对其思想性略作揣测。个人认为,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未能开眼看世界的曹雪芹将之写成对旧日奢华生活的追忆,并未像如今很多人说的那样预言封建社会的必然衰败。但那是时代的局限,不能因此说曹雪芹如何如何,只是我们也不应过度拔高《红楼梦》。

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再说艺术性,《红楼梦》的叙事无疑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为避免将太多笔墨停留在空间描写下上,单单对大观园的描写就分成了好几次,不然就会像欧洲的有些小说一样几十页停留在对环境的描写上。这无疑体现了曹雪芹天赋的创造力以及对叙事的敏感,不得不令人佩服。再者《红楼梦》出场人物之多,对世情描写的深刻细腻也是令人震撼的。相较于《西游记》的直线条降妖伏魔,以及《水浒传》的百川归海,《红楼梦》在结构上却显得不那么清晰。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呢,小说中揭示结局的判词和表露特性的名字,无疑使它显得有些奇怪。这为高鹗续写提供了很大帮助,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无疑并不友好。很多人可能要说了,敢情你一看之下就能看懂?好吧,我承认并不能,但这是作者意图的表露。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一个做法。

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最后申明一点,《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中的杰出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无疑有它开天辟地的一面,但也同样有它局限的一面。并且很多局限是由时代造成的,并不能改变曹雪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这一事实。只是他再伟大也是人,而不是神。《红楼梦》再杰出也只是一部小说,也不是神作。我写这个文章呢,是因为看到太多人整天顾影自怜的捧着《红楼梦》自以为是目无他物。最后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出现比《红楼梦》更伟大的作品。

把《红楼梦》捧为神作的人,有多少是处于一种文化自我欺骗状态

谢谢阅读,欢迎交流。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