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性别流行语中的刻板印象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5 0

本文转载于:语标

社会心理中存在一种对男女形象的刻板印象,会积淀在俗语、成语、惯用语等语言单位中,不自觉地影响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意识。比如“好男儿志在四方”表现了男性的事业心,“男儿膝下有黄金”表现了男性的自尊自重;而 “头发长见识短” 表现了女性的视野狭隘,“女人心海底针”表现了女性心思的捉摸不定;还有一些男女并列造成了尖锐的性别对立,如“男主外女主内”“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中有不少熟语宣扬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有“红颜祸水”之类更是迷信糟粕。

网络时代,产生了许多涉及男女形象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里的刻板印象是否有所变化呢?

我们发现,由于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直接在字面上宣扬男尊女卑的流行语已经很少见了,但这并不等于男女的刻板印象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埋伏在语词背后。

01

褒义词语背后的“常规看法”

对于一些褒义流行语来说,其中出现的形象往往带有正面、积极的品行,但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这些品行出乎我们的意料,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反常规属性,由此才会引发公众的注意,成为一个社会流行语。在这个逻辑里,流行语因为“反常规”而流行,但背后隐藏的“常规”才是我们对男女形象的普遍性认识,也就是社会的刻板印象。

男性的褒义流行语比如“暖男”,它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现代男性变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得到大众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众心目中的典型男性还是简单粗暴、大大咧咧的,因此“暖男”才会因为品行特异而受到关注。“暖男”流行,正意味着“简单粗暴、大大咧咧”才是社会大众对男性的基本看法。

女性的褒义流行语比如“搞笑女”,虽然有不少女性用来自嘲,但它基本上还是带有褒赞意味的,它的走红一方面说明女性活得越来越随性、自我,隐藏的幽默属性也被日益开发出来,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大众的普遍印象里,女性是拘谨的、严肃的,不懂幽默也不会幽默。

02

贬义词语背后的“评价标准”

如果一个涉及男女形象的流行语是贬义的,那就意味着大众有一个评价标准,正是在这个标准的评判下,相关形象才成为人们嘲弄甚至批判的对象,而这个评价标准就是社会的刻板印象。

男性的贬义流行语比如“油腻男”,字面上讽刺的是不修边幅、庸俗猥琐的中年男人,背后隐含的评价标准则是:人到中年的男性应该功成名就,衣着打扮有腔有调,待人接物成熟老练。这种针对中年男性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很多普通男性无法企及的,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的“心理伤害”。

女性的贬义流行语比如“剩女”,表面只是说明大龄未嫁女日益增多,得到社会关注而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但其贬义色彩隐含了一个评价标准:女性嫁人是必需的,而且“早嫁”是好事。因为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没有早嫁的“剩女”才会成为讽刺的对象。

褒义词语因反常规而流行,其所反的“常规”就是刻板印象;贬义词语因有潜在标准而被讽刺批判,这个标准也是刻板印象。

03

男女形象的隐性对立

为什么只有“油腻男”,没有“油腻女”呢?为什么“剩女”的出现频率要远高于“剩男”呢?男女形象在流行语中存在各种差异,说明了社会大众对男女刻板印象的隐性对立,也是一种值得分析的有趣现象。

首先是男女形象的局部缺位。比如前面提到的“暖男”,就没有“暖女”的说法,说明“暖”并不是女性的特异属性,而是常规属性,因此不需要特别表征,“暖女”也不会流行。再如“绿茶”,一般而言就是指“绿茶女”。“绿茶女”的负面属性是“装天真、有心计、使阴招”,按照前面贬义词的分析逻辑,背后就隐含着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女性应该是天真、善良、顺从的。讲难听点,“傻白甜”才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否则就是“绿茶”。然而,对男性而言,表里不一、扮猪吃虎反而被看作是随机应变的谋略,所以“装天真、有心计、使阴招”并不会产生“绿茶男”的说法来对之进行批判。

其次是男女形象的使用频率。有些流行语中男女形象的使用频率是基本对称的,我们以百度的搜索结果数作为参考标准,发现渣男/渣女、海龟男/海龟女、北漂男/北漂女、普信男/普信女等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当,说明在“人品差、出国留学、北漂、盲目自信”这些特征上,社会大众对男女的评价没有特异之处。但是也有明显对立的,比如之前提到的“剩女”,搜索结果是1亿,而与之对应的“剩男”,搜索结果是5千多万,这就说明“剩”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是负面评价,但是显然大家认为女性的“剩”是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反常规的负面特征。

最后是男女形象的褒贬对立。“妈宝”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妈宝”字面意思就是“妈妈的宝贝”,是“妈宝”而不是“爹宝”,本身也有对男女分工的预设,“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绵延至今,妈妈的主要职责就是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然而,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更有趣的是,“妈宝”既可以是儿子也可以是女儿,因此就有“妈宝男”和“妈宝女”两种称谓,但“妈宝男”是贬义的,主要指那些成年了也对妈妈言听计从的男人;而“妈宝女”则是中性的甚至倾向于褒义,基本等同于“乖乖女”,略有一些撒娇卖萌的意味。网上有一篇文章,名为《“妈宝男”被骂上千评论,“妈宝女”却被夸上热搜……》,就直观地诠释了两者贬褒的不对称性。这背后其实还是男女角色对立的真实写照:“妈宝男”贬义的背后是社会对男性形象“独立有主见”的期许,而女性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妈宝女”就是可容忍的甚至是可爱的。同样是依附于父母没有独立性,但在大众眼中,“妈宝男”就是寄生和盲从,“妈宝女”就是乖巧和亲密,背后隐含的是大众对男女角色的不同定位。

04

“凤凰男”的错综表现

在男女流行语的实际含义和用法中,以上诸多分析角度是综合在一起作用的,让我们以“凤凰男”为例进行一个综合分析。

“凤凰男”出自“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的俗语,俗语中的“金凤凰”代指获得巨大成功的贫寒出身者,在网络时代具体化为在大城市通过个人奋斗获得了足够物质财富,但思想传统守旧、肩负家族重任的年轻男性。

初起时,“凤凰男”是个毁誉参半的形象。他的成功经历是值得赞赏的,农村出身而成为城市精英值得众人欣羡,背后隐藏的常规预设就是:阶层提升通道虽然存在但依然狭窄,所以凤毛麟角的成功者才会成为大众关注对象。

在流行过程中,“凤凰男”很快带上了贬义,成为封建守旧、无聊无趣的人物,其根源在于一个“评价标准”: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精神品质的升华应该是同步的,身体走出了农村,心理也应该现代化。但是“凤凰男”显然违反了这种预想,他们人在城市,心在农村;生活在现代,思想在古代……这些反差带来了对“凤凰男”的批判,也使人们更加相信另一个预设:奋斗只能赢得财富,出身才能决定格局。

此外,为什么我们常见的只有“凤凰男”而少见“凤凰女”?或者说为什么大家谴责“凤凰男”而不谴责“凤凰女”?这源于对另一个男性形象预设的复杂反应,这个预设就是:男性有光宗耀祖的使命,一旦出人头地后必须肩负起整个家族的兴衰责任。如果一个男人被小家庭的安逸束缚,而不顾及自己的家族责任,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凤凰男”利用自己家庭资源帮助农村父老,这在乡土社会里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追求个体自由的现代社会里这又被认为是封建的、过时的,是需要被摒弃的。这种文化冲突造成的观念撕裂就构成了“凤凰男”的悖论:如果发达了不照顾家族,就会变成传统意义上忘恩负义的忘本之人,遭人唾弃;如果发达了照顾家族,又会变成城里人鄙视的封建落后的“凤凰男”。这就是我们在“凤凰男”身上体味到的尴尬情绪的根源所在。而与之相反,女性就不需要背负这个悖论,女性发达了照顾老家人,符合“倒贴娘家”的传统贤惠形象;不照顾老家人呢,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嫁夫随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性本就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家族责任。这些针对女性的观念,城乡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即使有“凤凰女”的存在,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引发社会的关注,也不会造成相关词语的流行。

流行语不仅在反映社会现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早年的“高富帅”“白富美”“女汉子”,到今天的“扶弟魔”“女拳”“佛媛”,性别流行语的背后一直潜伏着大量的性别对立、性别冲突,你能逐一分辨并且理智对待吗?希望本文能给你一点方法论上的启发。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徐默凡

澎湃新闻责任编辑:梁佳

澎湃新闻校对:施鋆

今日责编:壮壮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