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总结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97 0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

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六、问题解疑

1. “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第二,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且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再到高写动物。

4.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

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

5. 第23段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读书陶醉的老先生形象。

end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初三研究中心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2022中考专题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