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人生境界,读完后整个人都通透了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81 0

他用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人生境界,读完后整个人都通透了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诗人给人的印象不外乎多情更多才,但是貌似诗人的生活在人们的印象中也总是异常地坎坷,用现在那个颇为流行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很“苦逼”。

放眼我国历代的诗词圈:李白纵然性情疏狂,也难免在被流放中而一时消沉;元稹即使再风流,也照样饱尝谪贬之苦;杨万里学富五车,也同样难以借其平坦仕途……而像杜甫、孟浩然、王禹偁等等就更不用说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间还是疾苦多”“人生悲喜自无常”,这些经典的总结于诸多诗人身上可谓得以完美的诠释。

他用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人生境界,读完后整个人都通透了

宋朝诗人黄公度,他正直忠厚,未料却遭到奸臣秦桧的诬陷与排挤,致使生活一度崎岖不堪。

但尽管如此,黄公度也依旧能够保持豁达不屈的性情,写下令人动容的诗篇。

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就出自于黄公度之笔;此诗句句写得韵味十足,不愧是流传千年的经典。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曾以状元的身份入仕朝廷。因于公事中与反叛不和,黄公度惨遭秦桧诬陷,曾被流放、被罢官……直到秦桧死后,黄公度才再度入朝,于48岁的时与世长辞。

这首诗大概写于作者羁旅期间,描写了作者行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全篇有景有情,颇为耐品。

他用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人生境界,读完后整个人都通透了

诗的首联以景点时节、以景营造氛围: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枝头的花已经零落而尽,莺儿的啼叫声也渐趋沧桑,桑叶显得很稀疏,此时的蚕已经开始作茧而眠了。

从首联的裁剪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至春去夏来的时节。而这一时节特点,都是通过“已尽”“将老”“渐稀”“欲眠”这几个词体现出来的。

作者笔下所勾勒的这一景象重在表达一个“残”字,也就是风景已衰的现实。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景象之下,所流露出的则是一种隐隐约约的忧愁之感,二句总体的情感色彩比较低沉,非常符合作者的羁客身份。所以说,首联的景语可谓是作者心情的间接写照,来得自然,也来得平稳。

在承句中,作者继续构景: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梅雨时节的道路忽干忽湿,天气也表现出乍寒乍暖的麦秋特点。相较于首句而言,这一句的景中没有比较鲜明的体现情感的字眼。

前一句是从视觉角度出发而做出的捕捉,后一句则是从感觉的角度所做出的勾勒。当仔细品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颔联中的二句之间,有着很严密的逻辑关系:“半湿半晴”与“乍寒乍暖”相互呼应、相互印证,将诗句的脉络流畅地贯通起来。

读颔联,会让人看到夏日田园的古朴画面,麦收时的喜悦情景、梅雨笼罩下的盈润物语皆包含于这两句中;所以在读颔联的时候,人的心情也悄然变得较为舒朗轻松。

他用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人生境界,读完后整个人都通透了

写过风景,也需要写一写人物,接下来的颈联就将笔锋做出扭转: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在村落里的酒店里饮酒歇脚,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在邮亭的墙壁上写诗以寄兴,也纯属偶然行为。

这是作者对自己举动的描写,作为一名羁客,作者的所作所为都无不流露出内心的些许惆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没有谁在生活的低谷中还能做到时时刻刻情绪高涨,即使再豁达的人,他们的心情也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包容作者,允许他去释放内心的那一味惆怅与感慨。不过,除此之外,我们又能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豁达之情,这是无奈之余的豁达,故而这里的饮酒也好,题诗也罢,都是情趣使然。生活既然如此,何不坦然视之,颈联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内心怡然自得,没有什么事务干扰,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就如同自由自在的神仙一般。

这首诗的情感是以平缓的方式,在一步一步地推进、升温。首联比较“低沉”,而后面的每一联则将那份“低沉”一点一点地冲淡,到尾联中几乎完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乐观、逍遥与洒脱。所以我们才说,这首诗很精彩、很耐品。

作者在尾联中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于逆境中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了他不屑功名、不畏权贵、随遇而安的崇高气节。这样的收尾让这首诗顿时变得有了高度与境界,它不但彰显了作者的形象与情怀,更感染、熏陶了读者,读懂后,可谓整个人都通透了。

他用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人生境界,读完后整个人都通透了

梅雨湿衣人不觉,一般风景看晴明;各看官,对于黄公度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畅谈。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