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73 0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王平、马谡。原文如下: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孔明先唤王平入帐,责之曰:“吾令汝同马谡守街亭,汝何不谏之,致使失事?”平曰:“某再三相劝,要在当道筑土城,安营守把。参军大怒不从,某因此自引五千军离山十里下寨。魏兵骤至,把山四面围合,某引兵冲杀十余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无数。某孤军难立,故投魏文长求救。半途又被魏兵困在山谷之中,某奋死杀出。比及归寨,早被魏兵占了。及投列柳城时,路逢高翔,遂分兵三路去劫魏寨,指望克复街亭……”孔明喝退,又唤马谡入帐。谡自缚跪于帐前……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马谡在街亭被司马懿及张郃击败,也葬送了诸葛亮的“一出祁山”,北伐大军不得不撤回汉中。战后,诸葛亮找到王平了解战事经过,王平据实禀告。随后。诸葛亮痛斥马谡,下令将其斩首。此时,刚刚赶到的蒋琬出言阻止,但遭诸葛亮拒绝,马谡也因此被处死。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王平口中的“土崩瓦解”,意为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形容彻底崩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见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论》当中的“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小说的描述的这段情节,基本上符合历史原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王平传》亦称:“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从这段记载来看,街亭之战失利的原因在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战前部署,似乎责任完全应该由马谡承担。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三国志?马良传》中有一段关键记载揭示了街亭之战失利的根本原因。该传称:“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由此可见,街亭之战失利的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用错了人。

诸葛亮处死马谡,蒋琬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是话里有话

至于说到蒋琬对诸葛亮处死马谡表示异议,是历史的真实,但并非在马谡被杀之前,而是在马谡死后。据《三国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载:“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蒋琬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认为马谡的长处是出谋划策,是有能力的人,杀了他非常可惜。言下之意是诸葛亮应该自己承担战败的责任,而不应该让马谡成为替死鬼。只不过不便明说,故此蒋琬才如此婉转表达。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