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有的人说话办事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再复杂的事情,只要他们出马,总能迅速地抓住事情的本质;而与另外一些人沟通却总是很费劲,他们提交的报告让人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工作的交付成果,甚至导致领导不愿意为其升职加薪。
我们从小被教导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讲话要有逻辑性,那么到底怎样做才算有逻辑性呢?
一般人可能想想也就算了,美国有一名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却研究起来这个问题,她发现条理清晰的文章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遵守这个规律就可以解决写作思路不清晰的问题,这个规律还可以适用于演讲、建立思考框架等。
这便是著名的金字塔原理,这名咨询顾问就是《金字塔原理》的作者芭芭拉·明托。
芭芭拉·明托毕业于哈佛大学,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第一名女咨询顾问。
在发现金字塔原理之后,芭芭拉向社会各界传授金字塔原理,该理论被很多课程吸纳,广为流传,而金字塔原理也已经成为咨询业的实际行业标准。
这本书连续40年的时间蝉联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数次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销往全球。中国移动、中石化、IBM、通用等世界知名企业以及清北、哈佛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都在用这本书的理念和方法培训。
总被领导嫌弃逻辑性差?不妨试试清北、哈佛等高校都在推崇的秘诀
《金字塔原理》后面几章都是关于咨询行业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学会如何用金字塔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提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个逻辑清晰、善于表达的人,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就足够了。
1、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
金字塔原理的内部结构是由交代背景及冲突的序言、塔尖的“核心观点”、塔身的不同思想组构成的,其中,序言主要为了引出核心观点,一般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核心观点产生的背景、缘由,引发的冲突、疑问。
金字塔的塔身由不同层次的思想组所组成,从纵向来看,每一层的思想组都必须是下一层思想组的总结概括;从横向来看,每一组思想组都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所谓的思想组则是支持核心观点的不同论点。
金字塔原理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塔尖的“核心观点”,即“结论先行”。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演讲或者汇报工作的时候,应当开门见山,先摆明自己的核心观点和立场。
当然了,这里的文章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公文,比如工作计划、年度总结、述职报告等,不包含散文、小说等文体。
为什么不能在后面压轴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总被领导嫌弃逻辑性差?不妨试试清北、哈佛等高校都在推崇的秘诀
这主要是因为接收信息的受众,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或培训师表达的思想,并试图从中寻找共同点或逻辑关系,以便了解核心观点和不同思想组的意义。
但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往往千差万别,理解能力也不甚相同,在阅读和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很难做出跟你一样的解读,或者即使跟你的解读是一样的,也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的难度。
因为他们必须自己去分析你提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尝试总结出你想要表达的观点。
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受众由于不知道核心观点,也不知道自己看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个培训或演讲能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很可能因为找不到各种思想间的关系便愤然放弃了阅读或者倾听。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家跨国公司营销部总经理的秘书,你的领导要求你在这周与两个大客户代表史密斯和约翰联系,尽快安排一次会议访谈。经过与客户沟通确定会议时间之后,客户的计划突然发生了变动,导致需要重新安排会议时间。
于是,你对领导汇报会议安排:领导,史密斯说他周三下午公司突然安排了个急活,来不了了,周二一天都可以。约翰说他不介意更换开会时间,但周二上午十一点之前不行。周二会议室上午十一点之后已经预定了,下午还没定,会议定在周二下午三点,您看可以吗?
听这段话的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前面一大堆绕得你脑袋晕晕乎乎,不知所云,只有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如果上面汇报的秘书成为演讲者,相信很多人听到中间就会溜走了。
那如果我们运用金字塔“结论先行”的原则重新组织刚刚的汇报,会是什么样呢?你可以先想一下。
总被领导嫌弃逻辑性差?不妨试试清北、哈佛等高校都在推崇的秘诀
相信你应该猜到了应该这样汇报:领导,访谈会议改在周二下午三点开,因为这个时间史密斯和约翰都能够参加,会议室也没有被占用。
怎么样?是不是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让人瞬间明白了你想表达的观点?
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的魅力,有效避免了大脑自动“寻找不同思想间的逻辑关系”,减轻了思考的负担,让人轻松地接受并理解你的观点,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思想组的逻辑顺序必须满足演绎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以及程度顺序的任一种顺序。
构成金字塔的思想组的逻辑顺序必须遵循以下任一种思维顺序:
1)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步骤、流程得出的思想;
3)结构顺序:通过评论结构得出的思想;
4)程度顺序:按照程度或重要性的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
2、为什么金字塔原理是有效的?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假设现在给你两组词语,第一组是小女孩、图书馆、河岸、风筝;第二组是裙子、自行车、书包、姐姐。
你在看到这两组词语的时候,大脑在做什么?是不是在给这些词语归类、找词语间隐含的联系?如果要求你必须记住这两组词语的话,那你的大脑会怎么做?
我想大多数人会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记忆,一种是将这两组词语归类,比如人物包含小女孩、姐姐,地点包含图书馆、河岸,物品包含风筝、裙子、自行车、书包,然后先记住人物、地点、物品这三大类,继而再去记忆细分的项目。
另一种是利用词语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记忆,你可以把这两组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穿着裙子的小女孩在河岸边放风筝,她的姐姐背着书包从图书馆出来后,骑着自行车来找小女孩。你可以对比刚刚自己的方法,看看自己是不是用的这两种方法中的一个呢?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大脑能够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换句话说,就是大脑会对接收到的事物进行分组和概括,并寻找不同思想的逻辑关系。
总被领导嫌弃逻辑性差?不妨试试清北、哈佛等高校都在推崇的秘诀
而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通过将不同的思想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分组,作为每一层的思想组,并为上一层思想组提供论据和解释。
这种模式符合人类大脑的认知模式,人们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分类、分析逻辑关系,因此方便人们的理解和记忆。以上就是金字塔原理的一大特点,将事物分组、归纳汇总。
金字塔原理的另一个特点是,构成核心思想的主要思想组的数量小于“7”,符合大脑的短期记忆特点,便于接受和理解。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到了快吃晚饭的时候,你的室友正准备出门买啤酒,问你是不是需要帮忙带东西。你突然很想吃猕猴桃,于是你说买点猕猴桃吧,再买些苹果。等我看看冰箱还缺什么,鸡蛋和牛奶没有了,可以帮忙买一点,还需要买点牛肉。
稍等,我看看家里面还缺什么蔬菜,噢,没有西兰花和土豆了,咱们晚上不是要吃土豆咖喱牛肉吗,家里咖喱也没有了,再买一点吧。哦,对了,还需要买点盐。你的室友按了电梯,问:别的还有吗?没有了,这些就够了。
然后你的室友回来之后,你很可能发现他只买了啤酒和猕猴桃,也许还会多一两样,但很难买齐你需要的九种物品。
其实,这并不能怪你的室友。
有人曾做过研究,发现除了一些短期记忆能力特别强的人之外,大部分人的大脑最多只能记住七种记忆项目,在面对超过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时,往往很难记得清楚。
一般来说,3个项目是比较容易记住的。
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大脑会自动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归类,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记忆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将其按一定的规则归类到不同类别中去记忆。
像刚刚提到的例子,其实你的室友只需要将九种物品分成蔬菜类、肉蛋类、水果类,就会发现很容易就记住了九种食品。
金字塔原理通过将不同的思想按照逻辑顺序,进行归类分组处理,形成不同的思想组,然后再对思想组表达的意义进行抽象化概括,形成上一层思想组,最终使得文章的核心观点或主题下面,往往只有三至五个的分论点,这样的结构符合人类大脑短期记忆的特点,降低了受众接受信息的难度,更容易受众的理解。
总被领导嫌弃逻辑性差?不妨试试清北、哈佛等高校都在推崇的秘诀
3、如何构造金字塔原理?
在能够明确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搭建金字塔。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想要论述的主题,确定序言的背景、冲突等关键要素是否能够引发读者、听众关于主题的疑问。
根据确定的主题,设想读者或听众可能会有的疑问,并提前搜集解释疑问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在下一层论述时,回答可能会有的疑问,让听众和读者能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吸引他们继续往下听或读。
比较关键的是,你需要概括每层金字塔的思想组的关键思想,作为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标题。
在不能确定明确的主题时,可进行头脑风暴,在纸上列出所有想要表达的观点,不管能不能用上,都可以先写出来。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