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写的这首骂人诗,多次选入课本,可多少人都以为是夸人的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69 0

杜甫晚年写的这首骂人诗,多次选入课本,可多少人都以为是夸人的

杜甫在世时名声不显,亦未致达官高位,但他秉持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信念却是一生未变,他的胸怀装得下天下黎民苍生,大唐的朝廷却装不下一个瘦骨嶙峋的他。然而,杜甫并未因此蹉跎,虽饱尝仕途不顺,虽历经战乱流离,虽不惜弃官入蜀,但他的心却始终与长安与大唐紧紧拴在一起。

一旦有了济世之心,随之而来的便是看不惯一切的眼光。尤其是杜甫后半生历经种种,那些祸乱一方的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那些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都成了杜甫笔下的所痛笞之物。而且有时候为了自保,杜甫还需小心翼翼地讽刺,表面上精彩绝伦,实际却将某些大人物痛骂一顿。

杜甫晚年写的这首骂人诗,多次选入课本,可多少人都以为是夸人的

实际上,杜甫专门用来暗讽的名篇并不少见,比如用以讽刺统治者腐败沉沦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看似句句赞美,实则句句讽刺;比如用来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还因此诞生一著名成语。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我们来看杜甫的另一首讽刺力作,骂人于无形之中,以至于让很多人都以为是夸人的,就是这首《赠花卿》。这首诗曾被多次选入中学课本,相信大家都在学生时代背诵过,或许语文老师也曾这样告诉过你:这是一首描写音乐优美的千古佳作。

杜甫晚年写的这首骂人诗,多次选入课本,可多少人都以为是夸人的

表面上看,这首诗运用的赞美手法颇多,虚实结合,有动有静,婉转含蓄,的确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最为经典应是“纷纷”的妙用,它本意是指多而乱的样子,是实写,而杜甫却在此处巧妙地将其用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乐音,化无形为有形,在听觉和视觉上给予读者双重感官享受,同时又达到了歌咏的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同样如此,将乐声具现化,仿佛优美的旋律弥漫在了整座锦城上空。尔后两句更是千古经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愈见其妙得出奇了。而且,这两句诗流传至今热度不减,经常被我们拿来赞美歌声悠扬或者谈吐不凡,俨然成了赞美声音的专用佳句。然而殊不知,我们都用错了。

杜甫晚年写的这首骂人诗,多次选入课本,可多少人都以为是夸人的

其实,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骂人,那么杜甫骂的是谁呢?唐肃宗上元二年,梓州爆发叛乱,梓州刺史段子璋公然反唐,于锦州自立为梁王。唐朝武将花敬定奉命平叛,不久即攻克锦州,斩杀段子璋。然而,花敬定也不是个好鸟,刚刚立下功绩便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纵兵大掠,百姓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花敬定目无朝廷,公然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音乐,也就是杜甫诗中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古代社会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也有森严的等级界限,花敬定僭用天子音乐,已经构成了大逆不道之罪。因此,杜甫才写下这首诗予以讽刺,不过写得相当委婉,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是夸奖音乐人的。

杜甫晚年写的这首骂人诗,多次选入课本,可多少人都以为是夸人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恰恰就是杜甫隐喻这种音乐只能是“天上”,即皇宫才能使用,民间是听不到的,可从花敬定的军营里却听到了。不过,这首诗究竟是骂人的还是单纯地赞美音乐的,历来都有争议。

不过,小解却发现了另一首诗——《戏作花卿歌》,可为证据。开篇就是“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个种嘲讽之意不言而喻。而那一首《赠花卿》同样是指名道姓写给花敬定的,那么杜甫的真实用意就不难猜测了。这首诗可谓人尽皆知,不知大家在此之前,是否误解了杜甫的意思呢?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