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一握,遍地生莲。”听起来很唯美,但实际并非如此,相反是畸形丑陋的。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陋习,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给众多女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痛苦印记。
古人为什么喜欢三寸金莲?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古人畸形的审美观。以小脚为美,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不同大小的脚对应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便由此而来。对此清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还“呐喊”: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
二,更好的掌控女人。通过缠足其实可以渐渐奴化女性的内心,也可防止女人“红杏出墙”,缠足后的女人脚小不便行走,一般都深居庭院,鲜有外出,这就使女性更像成为了一种私人物品,更加无法逃脱男人的手心。
三,缠足是古时的时代潮流。它是地位和美貌的标志,是一种当时对女子的衡量标准。
宋朝时,上至宫廷,《鹤林玉露》记载: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恻然”。《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从这可以得知此时宋朝宫中缠足已成风气。
下至民间,连文人骚客都对其赞不绝口,备受推崇,苏轼《菩萨蛮》词中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句,辛弃疾《菩萨蛮》有:“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这都是对女人小脚的唯美描写。
上宫下民,上下一气,缠足趋势便成大势,成为时代潮流。
综上三点可见,缠足已是时代必然的产物,无法逃脱。
从女性的角度思考,缠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她们从小便开始用长布紧紧的裹住脚,望讨得男人欢心。
毕竟在那时无论贫贱富贵,无论地位高低,没有缠足的女孩常常会被嘲笑,指责她们丑陋的大脚会吓住男人。
岁月流转,过去的终将成为历史,时代在进步,女性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裹足这落后而又丑陋的文化糟粕自然要被剔除。
晚清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反对缠足,其中就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此康有为写了一篇《戒缠足会檄》,劝诫缠足,为此还成立了专门反对缠足的“天足会”,一时间激起四方响应。
民国时,孙中山总统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即“劝禁缠足文”,之后还颁布法令对缠足者进行罚款,直到这时缠足之风才从逐渐消失。
缠足的逐渐消失带走了喜爱小脚的那种风气,所以现在没人喜欢。再说,裹脚布裹着的是古时社会的丑陋,是中国文化里的糟粕,谁又会有打算去重新捡起来呢?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