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关于文学体裁知识,你知道多少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95 0

文学体裁知识归纳

(一)散文

1. 古代散文

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以下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3)魏晋南北朝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两晋散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了新的领域。

(4)唐宋散文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5)明代散文

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6)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

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

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

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

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指注重议论说理,或表达一个观点,或阐述一个道理,或议论某种现象的散文。它往往会从人或事饱含深情的记述里,去发掘社会人生的大道理,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3. 散文中的特殊样式

(1)报告文学

散文的一种。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一种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介于通讯和短篇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它是“报告”,也是“文学”。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由于它能够迅速地反映生活,突出地描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及时地为当前现实斗争服务,所以被称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敏锐地提出和回答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启示、教育、激励和鼓舞人们更好地投入当前的生活和斗争。例如:夏衍的《包身工》、斯诺的《西行漫记》。

(2)游记

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轶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中游记作品甚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优美的抒情文,也可以是旅途信简,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有人物、情节以及传奇性的民间故事。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3)小品文

散文的一种。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往往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是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个事件。中国古代即有这种体裁,明清时期更为盛行。鲁迅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小品文的危机》)过去把杂记见闻也称小品文。现今的小品文因内容不同,一般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等。

(4)随笔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二) 传记

传记是用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1.自传体传记

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这一般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

2.回忆体传记

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3.采访体传记

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例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4.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

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

5.评传

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的对象大多是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评传既要记述人物的事迹,又评价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他对人类创作的贡献,且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功过得失,往往都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例如:《颜真卿评传》、《张居正评传》。

(三) 小说

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部分。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社会环境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上古到先秦 我国小说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史传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史记》。

魏晋南北朝 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志人)、干宝的《搜神记》(志怪)。

唐代 出现了唐传奇,古代小说的成熟时期。从魏晋南北朝的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宋代 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小说”开始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明代 出现了“拟话本”,既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白话小说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代表作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玉堂春落难逢夫》、《金瓶梅》。

明、清 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产生了一批不朽的名著。例如:《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西游记》。

2. 小说的分类

(1)按反映生活的规模、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

长篇小说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能够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多方面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因此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为”时代的百科全书”。长篇小说的特点: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多方面地描写人物性格;有复杂的情节和结构。例如:《红楼梦》、《子夜》、《堂吉诃德》、《复活》。

中篇小说 其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等均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人物较少。例如:《边城》、《百万英镑》、《羊脂球》。

短篇小说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例如:《人到中年》、《狂人日记》、《项链》、《变色龙》。

小小说 又名微型小说,比短篇小说内容更短 ,写的生活容量更小,情节更单纯,因此更易于及时反映现实。 它以描写新人新事为主,指截取生活中的一两个片段,描写一两个人物,若干个场景,或几支插曲,从而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作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常常能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2)按小说描写的特定内容分

言情小说 以男女爱情为基本题材。此类小说文笔优美,情意缠绵,故事复杂曲折。或历尽磨难,终成眷属;或坎坷多变,遗恨绵绵。以情为主,以情动人,以情展示社会图景。中国的言情作品,可以上溯到唐代的爱情传奇,至明、清之际,“人情小说”、“市井言情小说”也一度兴盛。五四前后,“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在普通读者中影响较大。代表作家为张恨水。近年来,新形式的言情小说重又出现,影响最大 的是台湾女作家琼瑶的作品,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一定创新。

武侠小说 盛行于清代后期,一般为章回体长篇小说。内容主要写武侠仗义,因而又称侠义小说。武侠仗义往往又和清官断案结合在一起,让武侠协助清官破案,因此又称为“侠义公案小说”或“公案小说”。如《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就是。这类作品多以情节取胜,思想内容较差。20世纪50年代以后,香港、台湾出现了一批新的武侠小说。这类作品融进了现代意识,想象丰富、情节离奇,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等,较有吸引力,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谴责小说 清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媚外,人民不觉悟,有些作家用小说口诛笔伐,进行揭发和指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这种小说曾加以评论,并称之为“谴责小说”。这种小说广泛揭露和批判现实,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批判不彻底,并寄幻想于封建最高统治者。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就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历史小说 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三国演义》、《李白成》就是历史小说。

侦探小说 19世纪末产生和盛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通俗小说。主要描写刑事案件的发生和破案经过,常以专门协助司法机关从事侦察活动的侦探作为中心人物,描写 他们的勇敢机智和冒险行为,表现他们高超的侦探才能,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人胜。但这类作品大多肆意描写凶杀、偷盗、抢劫和奸淫等情节,散布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带有消极成分,著名的侦探小说有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案》。中国在20世纪初即有模仿之作,如程小青的《霍桑探索》。

科学幻想小说 以表现现代人的科学幻想为基本特征,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产物。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以一生的创作,把科幻小说推向成熟,被称为”科幻小 说之父”。科幻小说大多以充沛的感情、神奇的科学幻想,表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有些还以科学幻想同政治讽刺相结合,拓展这类作品的题材。优秀的科学幻想小说,把科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鼓舞人们展望科学的美好前景,激发人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对青少年读者智力的开发能起积极的作用。它的特点是:科学性,即所描写的故事尽管不是事实,属于尚未实现的人类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奇特的幻想,但必须有科学理论上的依据;预见性,即所描述的内容,应当是人类科学实践所未曾达到的领域;文艺性,即要求具有小说的一般特征,有典型环境的描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的奇迹》就是科学幻想小说。

推理小说 侦探小说的一种。是以逻辑推理方法侦破案件的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得到发展;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风行,居世界首位。推理小说这个名称,也是在日本首先起用的。它的内容大体与侦探小说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它注意科学的逻辑推理,运用推理手段拨开疑云迷雾,揭示案情和破案过程。优秀的推理小说,不仅情节,曲折离奇,引人人胜,而且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精到准确的判断使人佩服;不仅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而且得到思想方法上的启发。有些对资本主义的黑暗也有所揭露。但推理小说往往宣传英雄史观、神秘主义,描写色情,渲染恐怖场面,对读者也有害处。美国弗德累·达奈、曼弗里德·李合著的《希腊棺材之迷》,日本松本清张的《奇怪的被告》等,就是推理小说。

惊险小说 对内容惊险的各种小说的统称。惊险小说的源头是各民族古代的惊险故事传说,往往带有神话或迷信色彩。18—19世纪‘以来,惊险小说的题材逐渐增多,成为相对独立的现代小说样式,一般可分为侦探小说、间谍小说、探险小说、犯罪小说、神秘小说和部分科幻小说。法国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都是拥有广泛读者的惊险小说。伴随商业性的冲击,西方惊险小说也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另外,有人将中国清代以来由公案小说演变而来的武侠小说、剑侠小说也归人惊,险小说的范畴。这类作品多以惊险奇巧的情节取胜,缺乏人物性格的塑造,格调通常电不高。

纪实小说 指在搜集事实材料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这种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受到新闻、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纪实小说往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作品多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意识。当代中国文坛,纪实小说也在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3)按表现形式或手法分

诗体小说 具有小说特点的一种叙事诗。与一般叙事诗比较,它不仅篇幅长,更主琴的是它像小说那样,要比较细致地描绘人物性格,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但它是用诗的语言描写的,能抒发更强烈的感情,而描写又往往不如小说细致具体。拜伦的《唐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著名的诗体小说。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然是历史的,但更多的内容是后人所创造,篇幅比讲史更长了,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为若干节,每节前面有一单句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到了明中叶,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如明嘉庆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庆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句不是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以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书信体小说 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新爱洛绮丝》。

意识流小说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人的意识像流水一样斩不断,形成“流”,称为“意识流”的理论。其后法国小说家艾杜阿·杜夏丹率先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法。以后发展很快,在英国、在美国都出现了代表作家和作品,逐渐形成了小说创作的独立流派;这种小说的基本做法是强调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旁白。由于联想和内心独白就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不讲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章法突然多变,读起来扑朔迷离。多半以西方现代人为主要对象(多半是艺术家或知识分子)。当前,很多作家采用这种写作技巧,纯粹‘独立的”意识流小说”已不甚多见。

3. 古典小说的几种形式

志怪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东方朔的《神异经》、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托名曹丕的《列异传》、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笔记小说 指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而铺写故事的较有结构的作品。最早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初期的一种形式,内容主要是谈神鬼、志怪异,或记载贵族名人的逸闻趣事。代表作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传奇小说 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唐人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篇幅较长,情节完整曲折甚至奇特,描写生动细致,注意刻画人物,有很强的虚构性,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小说。它产生和流行于唐代,奠定了小说发展的基础,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四) 戏剧

1. 戏剧的特点

(1)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

戏剧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剧作者常常把千变万化的生活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场景中,把几个月甚至几十年间发生的事件浓缩于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2)戏剧冲突尖锐集中

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3)语言精练、个性化

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2. 戏剧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奴隶社会巫风盛行,有关祭祀的舞乐已包含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他们的出现对戏曲艺术中喜剧因素的积累十分有利。

汉魏时期 汉代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具有表演成分的“角觝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分,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宋、金时期 我国戏曲的形成时期。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气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朝 元代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元杂剧。元杂剧以质朴取胜,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对后世戏曲和文学有深远的影响。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元末、明清时期 元末出现了南戏,它吸收了各种民间词调演唱故事及北方杂剧的长处发展而来。明中叶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了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两种是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为昆曲。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通俗化。

近代 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唱腔更加丰富,且有大批地方戏趋于定型和成熟。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到北京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特点,形成了京剧。后经无数艺人的不断努力,京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3. 戏剧的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分

悲剧 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人物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抒发扰患意识与悲愤情感的一种戏剧。悲剧的主人公需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造成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或因正义事业的失败,或因遭到坏人陷害,或因自身某些缺点、错误而酿成严重恶果。观众对于悲剧主人公从事的正义斗争,往往产生崇敬和钦佩之情,对他们的失败受难或牺牲,产生由衷的同情。

喜剧 一般是以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或揭露不合理的伪善的东西,来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喜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点的人物,矛盾冲突的结局往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取得胜利。喜剧最突出的审美效应是笑,它常以诙谐的台词,巧妙的结构,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性,所以有人说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不过,喜剧在笑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喜剧性质的不同,笑的性质也有所不同。除了专以嘲讽丑为目的的讽刺喜剧外,还有另外两种喜剧。一是幽默喜剧,它以善意温和的态度,批评那些有缺点、错误的好人。还有一种闹剧,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运用滑稽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引发观众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我国的《五朵金花》等。

正剧 就是悲喜剧,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正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正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周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如《白毛女》、《西安事变》、契诃夫的《樱桃园》。

(2)按表演形式分

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话剧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对话在戏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老舍的《茶馆》、陈白尘的《升官图》。

歌剧 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歌剧主要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剧情,所以它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的一种戏剧艺术。其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它虽然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但也有戏剧的故事情节,所以又称之为“剧”。剧中的舞蹈一般分为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则描述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特征。音乐对展现戏剧内容、渲染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如《宝莲灯》、《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等,就是其中的优秀剧目。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列哑剧作品,引人瞩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别林(英)、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为代表人物。

(3)按作品所写的题材分

历史剧 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戏剧。这种戏剧大都是根据现实斗争生活的需要,依据历史题材创作,因此既反映历史的真实,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郭沫若的《屈原》、吴晗的《海瑞罢官》、曹禺的《王昭君》等都是优秀的历史剧。

儿童剧 专供儿童演出或观赏的戏剧。一般以儿童生活和有关事件为题材,多选用童话、神话、传说等作为题材,符合儿童性格、情趣和心理特征、年龄特征。

(4)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分

独幕剧 指独成一幕的短剧。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简单,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如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诃夫的《求婚》,以及田汉的《名优之死》、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都是独幕剧的代表作。

多幕剧 指全剧的事件在几幕内完成的大型戏剧。幕是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一幕之内又可分成若干场。幕标志着剧情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场则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变换。多幕剧由于分幕分场,能够通过换幕来表现事件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所以反映生活比较广阔,生活容量大,故事情节较复杂,人物众多。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以及曹禺的《雷雨》都是多幕剧。

(三) 诗歌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形式上不是以句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1.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诗经》是我国诗歌史的起点,其大多是民歌,以四言为主,亦有杂言,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了新诗体——楚辞,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两汉魏晋 汉代诗歌占主体的是乐府民歌,大多数是五言诗,它标志着叙事诗进入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东南飞》。汉末魏初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歌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而且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实地位。东晋时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

南北朝时期 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情歌,且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成就最高的首推《西洲曲》。北朝民歌内容广泛,语言质朴无华,风格豪放刚健,以五言四句为主的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成就最高的首推《木兰诗》。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开场了山水诗派。

唐宋时期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创造了以五言或七言为主,有绝句也有律诗的格律诗。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杜甫和李白分别代表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等人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从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新高潮。

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词,比诗歌更讲究平仄音韵。宋词呈现两种风格,一婉约,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词作大多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细腻;一豪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作大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形式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诗歌产量最丰的诗人——陆游,其诗歌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元明清时期 元代诗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它体式自由,用韵比词密,平仄要求不像词那么严格,较多地使用口语。前期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作品与民歌接近,社会内容较多,风格质朴、刚健。中后期一些作家的作品内容远离现实,语言越来越典雅,逐渐失去了前期散曲朴素自然的特色。明清时期,诗歌逐渐衰落,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没有创新。较为有名的大诗人是清代的龚自珍。

2.诗歌的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

叙事诗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抒情诗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例如:屈原的《离骚》、郭沫若的《炉中煤》、柯言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抒情诗因其内容不同,分为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所表现的内容分

田园诗 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古希腊的牧歌,也作“田园诗”。代表诗人有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古罗马的维吉尔、英国的华兹华斯等。田园诗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了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山水诗 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山水诗形成于南北朝,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并趋于成熟和完善。山水诗并不只是对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即借景抒情。以写山水诗而著名的诗人有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

史诗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史诗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对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哲理诗 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陈毅的《青松》。(3)按表现形式分

古体诗 又称“古风”,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篇幅长短不限,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几句一换韵,对仗也自由。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近体诗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格律诗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即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或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押韵,或行行押韵,或交错押韵,或整首押一个韵,或按一定的格式换韵。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3种。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的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其中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

绝句 每首4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对仗较律诗自由。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自由诗 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如郭沫若的《女神》就是自由诗体的新诗集。

散文诗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常常富有哲理,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的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如鲁迅的《野草》。

十四行诗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体诗。最初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代表作家是彼特拉克,所以又称“彼特拉克体”。这种诗每首由两节四行诗、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押韵的格式前两节一般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后两节6行或两韵变化,或三韵变化。

歌谣 民歌、民谣与儿歌、童谣的总称。我国古代,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统称歌谣。基本特点是:多由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往往在流传中又经集体加工或经文人润色而臻于完美。目的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或斗争,有时也用于娱乐和信息。歌谣题材广泛,或写生产劳动,或写政治斗争,或写日常生活,或写男女爱情等。在艺术表现上,音韵和谐,词句简练,风格朴素,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

3.我国古代诗歌的几种样式

乐府诗 乐府原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采集歌辞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后来其含义发生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汉乐府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封建贵族文人所写的颂歌,是统治阶级祭天地和祖宗时的乐章,为帝王歌功颂德,祈福求寿,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没有什么价值;一部分是汉乐府民歌,多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形式自由,句法参差,语言生动形象,质朴精练,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是乐府诗的精华。宋代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

正始体 三国曹魏后期的一种文学风貌 ,因始于正始年间,故称之为正始体。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庄。作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以至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另一派是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上承建安风骨,透露着不满现实的锋芒,世称“嵇阮”。 阮籍的《咏怀诗》82首是最优秀的代表。

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它的特点是注重炼字析句,追求辞藻的华丽,轻巧靡丽,注重形式,内容贫乏。代表作家是潘岳和陆机。

陶体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体。他的五言诗善写田园景物,格调清和自然,虽然是继承汉魏诗传统,但却别树一帜。他的诗风,影响了盛唐时期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和中唐时期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人。

玄言诗 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时期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体。玄言诗在内容上宣传老庄哲学,在艺术上以清谈高妙的玄理显示自己的才华,掩饰精神世界的空虚,缺乏艺术性。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元嘉体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因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代表作家有颜延之、鲍照、谢灵运等。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是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过渡到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种诗体。其中“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这四声应协调。“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音律上应该避免的8种毛病。代表作家是沈约。

宫体 南朝梁简文帝提倡而形成的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这类诗歌,大多以浓艳富丽、雕琢精巧的语言,描写男女私情,描写女性的外貌、服饰、神态、举止等,内容轻薄,格调低下,完全是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写照。

齐梁体 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浮艳诗风。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为主,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对后世格律诗的发展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上官体 以唐初上官仪的诗为代表的一种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西昆体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内容空虚,缺乏生活气息,形式上片面模拟李商隐,追求辞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整。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的一种文风。它只追求形式上的典雅工丽,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多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毫无创新,毫无生气。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是文学发展上的一股逆流,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直到100多年后前后七子起来反对,它才在文坛上消失。

公安体 明代万历年间,由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人所创作的诗文体。此体反对死守古韵,死学古风,提倡清新轻俊,诗中可偶加戏虐笑语,间杂俗话俚语,一时为文人效仿,影响很大。但多数作品抒发文人的闲情逸致,空疏无物。以后逐渐衰落。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属接受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始于唐代的一种诗体。帖是唐代考明经科所用的一种试卷,“试帖”即是指明经科考试。当时把参加科举考试所写的诗成为“试帖诗”。大都是五言排律,每首12句或16句。对韵脚有限制,内容必须切题,但多是为皇帝歌功颂德。

(四) 其他集释

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因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骈文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我们学过的《师说》、《黄生借书说》、《马说》、《少年中国说》就是这种体裁的文章。

论 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 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赠序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原 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序 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它包括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动,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为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谏太宗十思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教战守策》。

杂记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琐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神话

传说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普通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多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如孟姜女的传说;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

神话 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如女娲补天。

寓言 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通常是借托某种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达到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这类文体惯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捷犀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 史书体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干货 | 100个常用俗语,有解释,有例句,用在作文里,简直清新脱俗!(上) 2022-09-20

硬核 干货 |部编版必修上册情景默写大全 2022-09-15

干货 | 近7年高考背诵默写真题汇总,想拿高分就收藏! 2022-09-13

硬核 干货 |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设误角度及解题思路 2022-09-06

干货 | 二十四史中常考文言实词分类汇总 2022-09-04

▍编辑:子不语▍标签:作文 写作技巧▍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