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9 0

鲁迅先生的笔墨总是在细小的笔杆转折处敲打着国人的脊梁,窥探到内心的荒冢之地。初读只以为是书中人物曲终散,经年过后,才惊觉读来已是风化雨。

时代的步调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该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使中国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出现了类型杂烩的千万作品。

然而在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后的现在,人们仍然能在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中产生共鸣,悲悼其平生,不无道理。在历史洪流中细究来去,琢磨待定,却难免心中大骇,灵魂的频率共振,从来没有停息过。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命运是小人物悲剧的藏匿处,是呐喊之后无助的妥协。

从呱呱坠地,婴儿学语,再到长大成人,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容不得任何人置喙反驳。也许起初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有一番天地,会有所作为,以至于到后面面对失败时却承受不住后果。然而大多时候,世上大多人不仅够不到成功的枝头,甚至会被腐烂断裂的残枝摔的粉身碎骨。

鲁迅刻画的人物向来铭心刻骨,他深谙在无情的社会阶级中,越是底层的普通百姓越是饱尝人生的晦涩。像是《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明明带着正传二字,却书写着底层人员最心酸无奈的生活。

阿Q是一个雇农,本质意义上相当于流浪汉,他孑然一身,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只靠着打短工得来的微薄钱银维持生计,具备传统农民所用的质朴憨厚品质。他是可悲的,身在食物链底端,他在权与利上都受到剥削,毫无人格可言。

思想被传统观念桎梏,迂腐老化;然而他又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叛逆性,对太爷之流的人群“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似乎相当独守清流。这两相矛盾的精神世界不止是单他一人的容貌,也是一代人的缩影。

我们常听到的阿Q“精神胜利法”其实十分病态,盲目自尊、麻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这种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问题,只会一遍遍地麻醉自己,以虚妄的精神世界的胜利压制现实猛兽的侵袭。

在这种思想下,本该是思想的主人的我们则会屈身成为它们的奴隶,永远苟活在自我麻痹之中,乃至口中喊着崛起的口号,脊梁却曲折了离奇的角度,糊里糊涂地过一生。越是平常人,愈能将心比心,因为他们诉说的可能正是某个人的命运。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揉碎了扔在你面前。

我们不知道作为雇农的阿Q最开始的愿望是什么,也许是多做一点活,多得一口粮,也就能勉强温饱,不至于生活困潦难以生存。有些人的愿望可能就是很简单,他们没有多远大志向,点点星火就可以燎烧心中的原野。对于美好二字,同的是向往,异的是方式,千人千语,光芒各有璀璨。

鲁迅真的太擅长用文字去击打人心,一声一声振聋发聩,他含泪的笑的表达方式借着委婉的言语却字字诛心,总是让人读着读着就冷不丁觉得背后一凉。人心肉长,距离心脏越近的苦痛越让人挣扎失血。

所谓悲剧,是将心中至纯至美之物在你眼前演绎一场塌天雪崩,让你眼睁睁看着希冀消失殆尽,最后归隐窒息。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无限压力蓬头盖面而来,成年人的崩溃看似在瞬息间,旁人却不知道事中人其实已经背负了一座巨峰。

也许只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你没带伞;可能只是今天出门不小心摔了一跤;也可能只是天气不好,你就崩溃大哭了……我们只看到这些人的眼泪和难过,却不知道在这表面的背后,他们正经历着怎么样的惊涛骇浪。

世上苦痛不外乎生老病死,可其后牵扯出的巍峨山脉却远不止这四个字——亲人卧病在床却被高额医疗费用牵绊住脚步,为了家庭放弃尊严委身求全,为了血脉相连的亲人铤而走险最终锒铛入狱,世间太多用心保护的东西被世俗改笔变成绝望。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读懂悲剧所含的傲慢与偏见,才能学会笑看花与雪

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会在无声无息中悄然改变一个人,看惯了风花雪月的浪漫诗人即便一开始很难适应菜市场的喧嚣市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适应嘈杂的叫卖声。这并不是说阳春白雪就是好的,市井百态便是不好的,而是说环境对人的濡染是不可忽视的。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久经风花雪月的诗人来至市井烟火中,如何在看到可能存在的鄙陋姿态之后再面对心中的无尘之物?

古代相当多的官场要宦谪贬流放后,都要经过一段颇长的萎靡期,毕竟二者的差别乃天壤之别。能够重新振作的苦中作乐,自在山水之间二度进取,不能跨过这道失败鸿沟的也就随波东流去无返了。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至于被降职处分抑或遭受挫折时,就不可再另谋出路之路,但因此重创一蹶不起的也大有人在。

如何摆正心态面对现实也是成年人必修的一门课程。莫说江湖黑暗,便是打倒了你又如何?人生短短几十载,逆流顺势皆有之,学会在悲剧中低着头看过冷眼与风言风语,后续面对一树春红时,才有波澜不惊面对大起大落的魄力。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洞书中之悲哀,警现实之洪钟

鲁迅文中的这些主人公向来不是什么伟岸名人,相反的,他描写的都是普通人,也正是如此,才会让我们产生共鸣。以上种种,都是当命运坐落在自己身上时候,我们或许会有的表现,这些都是关乎个人与亲人的境遇之悲。

然而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不可能将自己隔离人群永不面世,个体必定是要融入群体的,而后也就有了为人处事的不同风格。

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在读主人公可预见的命运时,我们更多的是叹息唏嘘,感慨着命运的不公安排。纵横交错的故事情节里,正与反对或错都太过鲜明,局外人也就看的很分明。

但是将事件摆放到现实境况中时,我们只是一个小人物,没有纵观全局的能力,有的只是一颗懵懂选择的心,对错功过难免不由人。读到结尾,在幡然清醒时,洞悉到“他们”与现实中的我们其实有着重合的某些部分,才会顿觉发慌。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这种失措来自共情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与个人的境遇挂钩,读着读着会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成了他笔下的某个人物,又惊觉主人公的悲哀与自己何其相像?不经叹道: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鲁迅

在经受生活的磨砺后,棱角渐平趋附圆滑,平常自己最不屑,最想逃离的一类人或者一类处事态度,宛然复刻到了自己身上,这大概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每个人心中对道德伦理都有一条界限,对着这条警戒线,我们才有标准去衡量是非对错,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世界是乱的,我们得学会如何去填充端正心中的一笔一画。

文学艺术带给人的魅力便是知故事晓其理,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居于一隅很大概率会视线受阻坐井观天。读懂了鲁迅笔下的人生百态,恍悟悲剧是人生的基调的同时,也要渐渐学会在苦难中修行,学会在荆棘丛生中成长开花,别让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成为自己。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