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282 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地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的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他是个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东施以活人来效颦西施尚且失败,何况是画家调脂弄粉。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在该画初完成时,当也能给予我们同样新鲜生动的感受。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我曾经坐在原画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口里念着我们古人的诗句,觉得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探索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

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画里本可以有诗(苏东坡语),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

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历代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批评大多集中于诗是否“可画”。随着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引入,特别是钱锺书先生《读〈拉奥孔〉》一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特征,即诗歌是描写历时性、作用于想象的语言艺术,绘画是描写共时性、作用于视觉的造型艺术,这种差别决定了两者在融通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差异。诗画异质的理论却容易发展为诗画地位不同论,仅以“可画”作为拉低诗歌艺术水准的论据,而忽视了“诗中有画”一语中“有画”带来的诗外之美。“画”在这里更多是代表一种画意,是诗歌利用语言艺术构造的想象境界。这实际上用绘画技术层面的“诗不可画”消解了诗学审美层面的“诗中有画”。这种消解与学界长期以来利用绘画的技法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征有关,即画技遮蔽了画意。以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技法来分析王维诗歌艺术的文章层出不穷。大量基于王维诗歌中绘画技法的分析文章造成了对“诗中有画”的认识只停留在“技”的层面,而忽略了更高层次上的“意”。而这种充斥着“技”层面分析的局面却诱导反驳者以技论技,走向“诗不可画”这一误区。因此正是画技对画意的遮蔽造成了技术层面的“诗不可画”对美学层面的“诗中有画”的遮蔽。实际上产生这两个遮蔽的原因正在于对“诗中有画”中“画”的不同理解。除了解读为画意和画技之外,尚可解读为画风。

(节选自史双元《“诗中有画”的再认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精确评价,也指出诗与画存在某种微妙的关系。

B. 引用王安石的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思是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说明诗与画是有分界的。

C. 例举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是在说明画中有诗,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

D. 钱锺书先生指出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特征,这种诗画异质的理论与宗白华先生的观点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见解是一致的。

B. 画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可以供给知识,但不是艺术。

C. 诗不能徒求词采之美,而要写出画的意境和神味来;同样,画不能徒求形似,而要表现出诗的意蕴。

D. 诗和画有各自的局限性,各自的特殊的表现规律,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这种说法大抵是正确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宗白华“诗中之诗”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C.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D.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诗经》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荷马说“尼惹斯是美的,阿奚里更美,海伦具有神仙似的美”,诗人使得中外的两个美人如在我们眼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 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 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老牌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

C.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 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8.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

9. 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上御文华殿,举袍示辅臣曰:“此何色也?”居正以为青。上曰:“紫也,久而色渝。”居正曰:“紫易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享国长久,未必不由此。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轻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受其寒者,不可不念也。”上深然之。七年二月,上患疹,慈圣太后命僧于戒坛设法度众。张居正上言:“戒坛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当时僧众数万,恐生变败俗也。今岂宜又开此端?圣躬违豫,惟告谢郊庙社稷,斯名正言顺,神人胥悦,何必开戒坛而后为福哉!”事遂寝。二月,河工成。先是,淮安有水患,河决入淮。上以问张居正,因上言:“故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使。”乃降玺书,即其家拜都御史,使持节治河。一切假以便宜久任,帑藏不问出入。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于是当事者日夜焦劳,盖逾年而堤成,转漕无患。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触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B. 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C. 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D. 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袨服,古时既可指黑色礼服,也可指盛装艳服,文中指的是前者。

B. 郊庙,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指帝王祭拜天地和祖先。

C. 河工,即修筑河堤、开浚河道等治河工程,古时多指治理黄河的工程。

D. 丁酉,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宗在文华殿向辅臣展示袍服,询问颜色,张居正没有认出是紫色;他借题发挥,希望神宗效仿皇祖做个好皇上,神宗认为他说得很对。

B. 神宗患上麻疹,慈圣太后开设戒坛为皇上祈福,张居正表示反对,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

C. 淮安发生水灾,经张居正举荐,朝廷重新任用潘季驯为都御史,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一年以后堤防修成,漕路畅通,忧患解除。

D. 张居正向朝廷请求,让户部核实并全部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的累计欠税,再责令完成每年规定的赋税,这样做对官员和百姓都有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

(2)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

14. 司马光在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关于节俭的意义,张居正与司马光的看法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上元节写下此词。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灾,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 “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 “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16. 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诗人寂寞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乐音达到高潮并戛然而止时的效果。

(3)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如泣如诉。古诗文中猿的鸣叫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废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 ① ,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 ② ,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 ③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 ④ 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B.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谈,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C.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谈,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D.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谈,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20. 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 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

C. 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苏州)的独特韵味。

D. 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只要在农耕文明占主流的时代里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清澈的小河、清香的空气和纯天然的果蔬粮食?

很多证据表明,由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以大多数种类的海龟为例,如果卵在高于26℃的温度下孵化, ① 。有科学家通过数据推算,到2100年,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在有些动物中, ② 。有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085年,新西兰大蜥蜴将不再能孵化出雌性个体。新西兰大蜥蜴绝不是因此而面临灭绝危机的唯一物种,受温度影响而改变性别比例的鱼类,在全球变暖环境下也正在繁殖出更多的雄鱼。那么,既然 ③ ,它们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极端气候下的环境温度持续上升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动物并没有在温暖的气候中“坐以待毙”。当环境温度上升时,它们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自己陷入绝境。比如,雌海龟开始更早地筑巢产卵,赶在气候更凉爽的时间内完成繁殖孵化。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海龟胚胎很可能会在卵内自行移动,寻找更凉的一端,而这一行为在决定它们自己的性别方面很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动物减少环境变暖对它们整个种群的影响。

遏制工业文明的狂野推进,才可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进而给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以及人类带来福祉。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而精神之成长犹如身体一样,需要“钙”的补充。这就是《大学》所谓的“富润屋,德润身”。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信息杂糅,张冠李戴。(1)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特征,不是钱锺书先生的的观点是莱辛的观点;(2)宗白华先生的观点是说明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这和钱锺书先生《读〈拉奥孔〉》一文的观点是一致的。

2. A “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见解是一致的”错误,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与画等同起来,抹去了诗与画的差 别。此说法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同。

3. B “诗中之诗”,指诗中不能直接画出来的诗句,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是只能借助语言品味的部分。B.同是写落日黄昏,谢灵运“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收敛”的过程,是画不出的。能支持宗白华“诗中之诗”观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里不是描写日落的过程,而是重在表现“落日圆”、“落日位置”“孤烟直”的画面,力求通过时间上的一点,描绘出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形状,而且又相同于高超的图画,使人们通过这静止的画面、凝固的刹那,体会到时空的永恒和广漠。

4. (1)首先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出“诗”和“画” 的微妙的辩证关系。(2)接着指出探索“诗”和“画”的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3)最后得出“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艺术意境”。

5. (1)诗人将美的各要素,比如巧笑、美目相继指说出来,不陷落到对这些美的具体啰嗦的描述,美人可能就活灵活现地显现眼前。(2)画家可以对身体的美进行详细描绘,要用色彩进行详细地描绘,但神韵可能难以呈现。

6. D 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

7. C 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8. ①形象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

9. 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宋”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先生笔下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

10. D

11. A “文中指的是前者”错误,根据原文来看,当今皇帝穿紫色衣服时间久而颜色变了,张居借“紫易渝”来告诉皇帝“昔皇祖不尚袨服,御衣敝甚始易……愿皇上以皇祖为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要效仿皇祖,不穿颜色艳丽的衣服,节俭为上,因此应该指后者。

12. B “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错误

13. (1)凡是执行命令没做成事的人,要关入诏狱审问治罪。

(“诸”,众多,凡是;“不及事”,没能完成任务;“鞠治”,审问治罪。)

(2)不幸碰到年成不好,眼下赋税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

(“岁歉”,收获不好的年份;“目前”,眼前的;“岂复”,哪里还能;“完”,缴纳完,完成;“积逋”,积欠的赋税。)

14. 张居正认为节俭关乎国运民生,司马光认为节俭可以安身立家。

参考译文: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皇上驾临文华殿,举起袍子展示给辅佐大臣看说:“这是什么颜色呢?”张居正认为是青色。皇上说:“这是紫色,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所以颜色改变了。”张居正说:“紫色容易改变。从前皇祖不喜欢盛装艳服,自己穿的衣服直到破旧了才肯更换,在位时间长,未必不是因为这个缘故。希望皇上把皇祖作为效法对象,节俭一件衣服,那么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能够穿得暖了。轻贱一件衣服,民间就有几十个人要遭受寒冷,不能够不想到这点啊。”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七年二月,皇帝患了疹子,慈圣太后命令僧人在戒坛上举行法事超度众生。张居正进言说:“戒坛奉皇祖的命令,禁止开设直到今天。因为当时僧人有几万之多,害怕生出变化败坏风俗。如今怎么适合又开启这风气呢?圣上因为生病而心情受到影响,只有向郊庙社稷坛告罪,才是名正言顺,令神仙喜悦的,何必要开设戒坛然后才能得到福分呢?”这件事便停止了。二月,黄河工事建成。在这之前,淮安有谁在,黄河决堤进入黄河。皇帝拿这件事问张居正,张居正于是上奏说:“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以任用。”皇帝于是降下玺书,在他家中拜他为都御史,让他持节治理黄河。一切让他便宜行事,并长久任职,使用钱财不问收支。那些执行命令不能完成任务的,就关押进昭狱里审问定罪。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事务的人日夜操劳,大概过了一年而堤坝建成,转运粮饷再没有忧患。十年二月丁酉日,大学士张居正进言说:“使百姓安定的办法,在于要察觉百姓的疾苦。如今还有一件事是百姓的忧患,就是带征税粮(各省应征之钱粮, 凡因故而积欠,即将其匀为数份,分年与各该本年钱粮一同征收者,称为带征)。百姓的财力有限,一年的收入,只能够供一年之用。如果不幸某年粮食歉收,连眼前的税款尚且不能缴纳,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连年积欠的赋税呢!有关部门逃避责任,往往把今年所征的赋税全部用来抵从前积欠的赋税。那么今年所欠的赋税,又成为将来的带证税了。况且征收赋税的额度繁多,年份混淆,百姓竭尽脂膏而官吏填饱欲望,更有甚者,还有不肖官员趁机掠夺财物。请求陛下告谕户部,核查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税款,全部都予以免除。将每年规定征收的税款,责令其尽量征收完毕。在百姓来说容易办理,在有关部门来说容易征收,这是于官于民两方便利的事。”皇帝听从了他的话,下诏后,朝廷内外都非常高兴。

15. D “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

16. 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情,这让作者倍感寂寞。

②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

③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

17. ①. 白露横江 ②. 卷起千堆雪 ③. 曲终收拨当心画 ④. 四弦一声如裂帛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示例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示例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18. 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③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④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日渐式微、千篇一律)

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第四空:文中是指方言的传播越来越差,情况越来越糟。可以用“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日渐式微”,也可用“千篇一律”。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指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日渐式微:指事物逐渐地由兴盛而衰落。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

19. C

20. D 应将顿号改为逗号。“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

21.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激发了读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环境的怀念之情

22. ①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 ②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 ③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意思答对即可)

23.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灵魂、思想、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思想精神首先是人之为人的底座,所以才会有“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这一条件关系;其次,思想精神还能帮助人提升自我,也就是材料中的“德润身”。而思想精神可以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用思想精神来丰富、提升自我呢?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要求给出了答案:理想信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之“钙”,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变得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之“魂”,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才是优良的、有继承性的思想观念。

考生写作时可以对“思想精神之成长”进行剖析。比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这样的思维顺序可以分析:什么是“精神之成长”?人为什么需要“精神之成长”?怎么样才能让精神成长?精神成长后会有什么结果?进而可以追问: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成长?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归纳出答案。还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加以思考:“物质成长”与“精神成长”是什么关系?个人“精神成长”与全社会“精神成长”有什么关系?在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题意,从而概括中心观点。

立意:

1.莫让精神“缺钙”。

2.精神成长是学生的当务之急。

3.历练精神,走向成熟。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