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孔乙己》:与鲁迅先生对话,那些埋藏至深的时代印记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77 0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文鲁迅先生用很少的文字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被社会底层残酷抛弃、生活贫乏、最终被黑暗势力吞噬的学者形象其极具讽刺性及生动性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的不满与愤懑。

一、孔乙己的人物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在写孔乙己时,用神态描写极具张力的塑造了那么一个有着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傲气但又懒惰、死要面子的迂腐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是站酒馆里喝酒但是确穿着长衫的人在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他与那些短帮一样没有过多的钱财,没有太多的精力。但他却鹤立鸡群,整天之乎者也的说着,他灵魂深处长时间受着封建教育的荼毒,与其他人是两种类别,所以都不理解对方的骄傲与矜持,所以预示了这个悲剧的必然性。

重读《孔乙己》:与鲁迅先生对话,那些埋藏至深的时代印记

孔乙己的人生及其可悲。在周围人对他的嘲讽中用着他们所听不懂的陈腐的语言来解答,这本就是对牛弹琴的事,但他还是乐此不彼的进行着解答,而这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他在给孩子豆子吃的时候说的话并不是愿意,但他却用在这里,凸显自己读书人的形象,实在迂腐可笑。孔乙己抱着陈腐的观念不放,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在一个富贵人家也无伤大雅,可是他却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不断前进的社会,使他的迂腐可笑更加明显。

但孔乙己又是善良大方的,他在吃酒时,教“我”写字,对我认字感到欣慰。在儿童与他玩闹时,即使自己不多了,也仍然会给他们茴香豆吃,每时每刻牢记自己读书人的形象,从不会拖欠别人钱财太长时间积极还钱,内心还有着自己的操守和底线。

二、鲁迅先生为何会写《孔乙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执笔。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被废除,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也揭开了序幕,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孔乙己”还是这个社会会产生的大部分知识分子的雏形。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之前的老路,思想解放力度大力加强。

重读《孔乙己》:与鲁迅先生对话,那些埋藏至深的时代印记

鲁迅先生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人生的悲剧,来进一步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呼吁人们改变当时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加深刻地批判着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

鲁迅先生对我们整个中国民族,华夏儿女一直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叹。他对于我们华夏一直抱着一种救亡图存的想法,要不然也不会弃医从文,放弃他专心已久的行业,从事一种之前一直接触不大的文学。他从医人到医心,拯救的或许不止那么一代人吧。

三、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的真理

孔乙己的形象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一个受到封建思想荼毒的失去了正常人思想方式的可怜人。书中的其余人都把他当做疯子来看,把他的日常当戏来看,孔乙己的出场带着他人对他行为不解的笑声,在每一回的离开中也都伴随着今日他出的新的笑话的嘲讽,他的一生可谓就是一种笑话。没了他人们照样过,有了他人们就有了谈笑的包袱。这真的是读书人的地位低造成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时的知识分子要么具有财权家室高高在上,要么就如孔乙己一般破落底层受人耻笑。到底为什么读书人读万卷书到最后会落得这样的结果。

重读《孔乙己》:与鲁迅先生对话,那些埋藏至深的时代印记

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人们的思想被上层人控制着,不会思考,只会享受纸醉金迷带来的快意,享当下所能享受的一切乐事,对识文断字嗤之以鼻,就更不要提为学研究为国报力了。孔乙己是一个书生、一个读书人,在最后的结局处被人们回忆起时,竟然也只是因为欠酒家的十九钱,这是何其的可笑啊!这样的社会需要我们怎样生存。

一个读书人,即使这个人不是那么的优秀,他的性命也不该只是这样被忽视,连十九文都无法被人铭记。文化的地位处于酒肉食物之下屈居末流,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能如此颠倒黑白,人们以鄙弃文化为荣,沉醉在自己庸俗的酒肉世界里,不期望他人叨扰。这样的迂腐社会怎么可能带来进步和创新。就像在那个时代感受最深的话: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的原罪就是人们的不思进取,不愿再有那种闻鸡起舞的努力,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

重读《孔乙己》:与鲁迅先生对话,那些埋藏至深的时代印记

可以说孔乙己那些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生动态,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封建传统文化氛围精髓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其悲惨生活的真实描写,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灵魂的荼毒,有效地控诉了科举犯罪它也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漠和麻木、昏昏欲睡的精神状态以及封建社会的焦灼和荒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就能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说服着每一位读者。劝导着每一个中国人要进取,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四、总结

近年来,各种文学性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出现在荧幕,其目的是呼吁人们对读书和文化的重视,对人生梦想看法的更新,当文化都需要被呼吁时,我们跟《孔乙己》里那些麻木的旁观者有什么区别,不是同样的思想顽疾,药石难医,自己无品,却还责怪节目枯燥无味。到那个时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嘲讽他们呢,甚至说我们又凭什么嘲讽他们啊。

重读《孔乙己》:与鲁迅先生对话,那些埋藏至深的时代印记

现在的许多人醉心于追求金钱名利带来的快意,都忘了仔细地看一本书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人们又怎么会真正的理解书中真谛和人生含义,怎么理解鲁迅先生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呢?

鲁迅的象征现实主义是使他的写实小说比其他同代人的要复杂和具有深度的一大原因。而这篇小说是“气急虺”的作品,不算是最好的作品,但在我心中鲁迅先生却是最富人性和感召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孔乙己》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