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真的会有神童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有了神童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汉代却集中涌现出了更多的神童故事,而且他们几乎都被关于神童的称号。那么,是真的有这么多神童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一:号日:“神童”
1:神童的涌现
年少时期几乎都是大多数人一生当中的奠基阶段。然而会有少数人年少有为,甚至被称为童年有为,这样的人,被我们喊作“神童”,也由于这样的人远超于同龄人而受到后人的传颂,或者是天资聪明,博学多才,气度非凡让人感叹不已。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神童故事,就是“小儿神橐三难孔夫子”,这三难接连下来孔子与项橐一连串的问答与反诘,最终孔夫子还是买了针,并拜这位7岁的小童为师。这便是最早的神童传说。当然还有其他故事经历各代,口口相传下来。
比如秦朝时期除了少年天才嬴政,还出了个少年宰相甘罗。而到了汉代,却集中涌现出了更多的神童故事。
《太平御览》卷三八四引《东观汉记》说到张堪“年六岁”,“才美而高, 京师号曰‘圣童’”。《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对扬雄的夸赞中,这样说道“雄子神童乌, 七岁预雄《玄》文。”《艺文类聚》写爱书至凿壁藏书的杜安,也说他号曰“神童”。
还有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等, 这些都是正面的神童形象,但你出现了如伤仲永的悲剧人物。虽有才华却品性不端,最终无所作为,白白浪费了早慧的天资。但神童往往看来都是有着相似的特点。
品格的早熟,早慧在他们身上展现出了不符合年龄的知识水平以及道德素养,甚至有些方面还超过了成年人。难不成真的是神童?
二:渲染得出的“神童”
1:神童已经被作为一种社会群体
其实许多故事都是为了宣扬当时的文化精神,所神化的故事。汉代时期出现大量的神童故事,此时的人们也大力推广着神童人物变得系统化,广泛化。
在汉代的许多书籍当中都记载着关于神童的故事,这也表明了当时的神童被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也被视为了一种形象符号,具有一定的年龄区间并承载着独特的品质。
汉代独特的神童文化现象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繁荣和民间教育进步的结果,也折射出了人们培养孩子的观念,对孩子的希望,以及当时受到儒学熏陶,追求文化进取的精神。
2: “神童”光环
就如“小儿神橐三难孔夫子”,这个故事仔细分析的话,这个小孩如果遇到的并非是孔子,而是一个有钱的富二代,或者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都难以忍受这个孩子的胡搅蛮缠,严重一点或许还会打他个满地找牙。那还那来的“孔子师”的称号。
项橐小神童的出名,其实还捆绑着孔子的自我炒作。大家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处处不顺,而采取这样的反常手段来宣传自己的儒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种采用剑走偏锋的手段,跟姜子牙直勾勾钓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比如我们常说的人间悲剧伤仲永,没看到王安石《伤仲永》之前,还真的以为他是一个浪费才华的人才。
直到看了王安石所写的,就直接揭露了他神童的谎言伤仲永的父母虽然都是种地的,但他为何知道哭着吵着闹着要文房四宝呢?一句“借旁近与之”就说明了问题,原来他的邻居是个读书人啊,他听多自然就会记在心上了。
所以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在环境的熏陶之下接受了更多成人学习的信息,后来在不断的学习,也就成为了泯然众人矣。这些就像我们所谓的光环也是枷锁,更多的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寄托,以及当时社会共识中对培养孩子成才的迫切。
三:存在于拔苗助长和人血馒头中的“神童”
其实所谓的神童并不是神。他们从来没有拥有过超乎自然想象的神性,他们只是在社会地位上被神化而已。纵观他们的碑文和人物生平记录,他们对社会不存在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
这些神童虽然从未拥有过什么神力,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但由于他们早期家长对于他们的教育使得他们十分的早熟。例如7岁就可以读书背诗,9岁则可以作诗等等类似的例子。都是捆绑着一种光环和枷锁。
以至于在别人口中其他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水平,甚至才才识超过了一些成年人。我们从古书上可以看到多数的神童如孔融,张堪等都是一些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孩子。
而他们都被标榜上了神童的名号,其实也是在显示他们自家实力的工具。利用这些小孩的光环,给成年人在职场上提供踏板。
从古书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神童,年仅在十六七岁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而离世。他们的离世却被家人或者是联系者作为一种社交工具由于他们天生背负着聪慧天才的名头,即便在现实社会当中没有太突出的贡献,但会变成人们的社交工具,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人血馒头。
“门生东武孙理、下密王升等,感激三成,一列同义,故共刊石,叙述才美,以铭不朽。”记载的是一位12岁的神童死后被自己的父亲描述出来的句子。门生,是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古代时期学生和弟子的关系。
而对于一位12岁的孩子来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呢?无疑是夸张了,但细想想必应该是他的父亲,你这种夸张的词语来攀附那些权高贵重的主人们的忠心。这些神童的早亡却被他们的家人巧妙的利用了起来.给他们的家长提供了可靠的以及稳定的社会维系关系的机会.只是可悲了孩子。
他们离开的不仅仅是一个为他们留恋伤怀的世界 而是一个只为了大人方便形式而组建的社会封闭系统.而他们的存在和离去都给他们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都知道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总结的教育经验得出了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这一句话不知道给多少当时的古人打了鸡血。从小就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但这些孩子大部分仅限于富贵家庭。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神童都出现在富贵家庭的原因。
我们看到许多神童,比如孔融,他的家族传统中的启蒙教育促使了他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天才儿童。他的早熟也是源于他们家族的复杂的氛围当中,对于当时的知识文化状况都有一定的耳闻目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不断攀升,拥有了优厚的教育资源,想学习并非是一件难事。这也以至于为什么有的小孩刚出生时不久就能说话便认识字的原因。
所以说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对于这些家庭丰厚以及掌握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家庭,都十分重视自己儿女的早期教育在启蒙时期就开始,或者提前学习以及背诵各种经典古文,以至于这些小孩超出了同龄人的知识水平。
帮他们迈出自己家的门槛之与人交谈之时,别人也会不禁的赞叹这些小孩为何会如此聪明,却不知背后家庭花了多少心思培养。这些古代家长们的拔苗助长,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的平常童年。就如王充所说。他并没有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拥有过平常的童年。
在他的自画像当中,他的个人形象大概就是项橐这样一个与其他小孩并无相似之处的神童形象。虽然手中依然拿着孩子的玩具,但体型瘦小,在他的穿着以及举止上面都看不出一个同龄小孩的特征。说到底,这完全是一个成年人形象上的缩微版模型。
这些并非神童的孩子,如果知道这个世界上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强制化的口头,可能已经想摆脱这种神童的头衔,也厌倦了自己正襟危坐的姿态,更别说有多羡慕那些尽享童年欢乐的同龄人了。
结语:
早识字,早上学,早毕业,早结婚,早生子。好像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对于年龄中的“早”都十分固执。这其实也挺病态的。在人的前半阶段进度条中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同龄人。
那些所谓被神话的神童,早在其实对于智力发展正常到良好的孩子,再后来可以轻而易举地快速超越,这种间接式的压迫就和拔苗助长一个道理。他们根本不在乎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思维方式,只是硬生生的把结果压给了孩子,让他们成为别人口中的神童。
而按现在的社会来说,如果小孩被天天灌输自己是神童,智商是高于别人的话,他们的思想可能永远都不会成熟,也不会看出这个世界的真实运作方式。
但由于古代时期人们的教育文化科技水平都十分的落后,对于这种思想的灌输,有利也有弊,只能另当别论。毕竟很多神童故事的来源都掺杂着许多的水分,包裹着成年人的欲望以及包装而成。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