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万卡》: 以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看遍人间的凄苦悲凉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14 0

文 | 葶子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契科夫《万卡》: 以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看遍人间的凄苦悲凉

《万卡》是俄国作家契科夫创造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86年。

讲述的是:九岁的男孩万卡在圣诞节前夜,趁着老板和伙计们都去教堂做礼拜的时间段,偷偷给乡下的爷爷写信,哭诉自己在鞋铺中受到的折磨和虐待,并再三哀求善良的爷爷赶紧把自己接走的故事。

契科夫创作《万卡》这篇作品的时间,正是整个俄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在沙皇残暴专制下,社会等级制度荼毒人性,无数底层人民备受压迫和剥削,就连纯真的儿童也不能幸免。

在这种复杂残酷的环境中,契科夫以笔为武器,借助万卡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来揭露腐朽制度下人民的苦难遭遇,这种犀利冷静的创作风格,也让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经典的作品,总是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创作意境和思想含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作品,我便从创作手法、人物刻画、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解读,来鉴赏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价值。

【人物刻画:用精准的动作描写和人物关系描写,呈现出人物的悲惨处境和凄苦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穷困人民的关心同情】

在文学作品中,创作者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分别是:以肖像语言为主的正面描写和以其他人物环境衬托的侧面描写;其中肖像描写最能精准生动地表现人物身份和地位。

但契科夫在《万卡》这篇作品中却摒弃了这种创作方式,把精力放在了人物的动作反应上,并且通过描写人物间的关系,清晰展现主人公万卡的孤苦内心和悲惨处境。

通过谨小慎微的动作描写,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卑微惶恐

年仅九岁的万卡是个苦命的孩子,他被之前的东家送到鞋匠家中做学徒,却饱受摧残和虐待;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万卡只好趁着老板和伙计们不在店里,偷偷给乡下的爷爷写信,哀求爷爷大发慈悲将自己接回去。

可当他从老板立柜中取来钢笔和墨水,并把皱巴巴的信纸铺在桌子上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马写信,而是"好几次胆战心惊地回头去看门口和窗子。这频频回头,将万卡内心的惶恐不安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太害怕了,害怕被别人发现他在写信,更害怕被老板发现他私自动用钢笔和墨水。

以至于他观察完门口和窗子后,又斜着眼睛偷看了一眼身后的圣像和摆满鞋楦的架子;因为他知道,自己俨然触犯了老板的底线,若是换在平日,老板肯定会拿着坚硬的鞋楦不顾死活地狠狠抽打他。

正因为这份艰难处境,他才不得不提心吊胆地回头瞅瞅,确保真的安全后,才敢静下心写信。

在这番谨小慎微的动作描写中,也不由得让读者忍不住深思:一个人的处境究竟要卑微艰难到何种程度,连写一封信都得提心吊胆?

这份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将万卡因饱受虐待而惶恐不安的内心真实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忍不住为这个纯真儿童的悲苦命运心生悲戚。

通过不同人物的态度描写,刻画出受尽苦难的童工形象

除了用生动精准的动作描写来展现万卡内心的惶恐和胆怯外,契科夫还以侧面的人物关系描写凸显了万卡的孤苦和卑微。

在鞋匠铺子中,可怜的万卡没有任何地位,也没有任何自由。

老板会因为万卡看孩子的时候睡着了而拿起皮带狠狠地抽打他;

老板娘会因为万卡不会收拾青鱼而残暴地用鱼头戳万卡的脸;

即便是干活的师傅们也拿他寻开心,有时派他去酒铺打酒,有时指使他去偷老板的黄瓜。

这里的人们,从来没有因为万卡只是个九岁的孩子而心生慈悲或手下留情,他们随着自己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再虐待和嘲弄着这个可怜的男孩。

虽然作品没有对其他人物进行详细的描写,但是通过叙述人们对万卡的恶劣态度,就已经将一个受尽苦难的底层童工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契科夫《万卡》: 以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看遍人间的凄苦悲凉

在这个黑暗动荡的大环境中,人们也失去了内心的善意和柔软,以冷血和麻木的姿态同万恶的等级制度为伍,继续折磨和压迫身边更加柔弱贫瘠的人。

这样的社会风气,怎能不让人心生凄凉?契科夫也通过塑造这个悲惨孤苦的小人物形象,讽刺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自己对底层民众悲惨命运的关心和同情。

【创作手法:以精简朴素的叙述和寓意深厚的对比,传递出主人公急于摆脱悲苦遭遇的迫切心愿,以此鼓舞世人冲破旧制度的樊篱】

在契科夫看来,能够用简短的句子把错综复杂的事情描写清楚,才是有价值的创作方式;这也成就了他言简意赅、朴实精练的文学风格;为了在平淡的文字中表现深刻的主题,他也经常用鲜明的对比赋予作品深厚寓意,以此营造作品的艺术张力。这种创作手法,在《万卡》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用开门见山的叙述,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万卡·茹科夫是个九岁的男孩子,三个月前被送到鞋匠阿利亚欣家当学徒"。

这是作品开篇的第一句话,除了直截了当地交代了万卡的身份和处境外,也不由自主地让人感慨:作为一个九岁的孩子,本该是童真活泼的年纪,却被生活所迫送到别人家里当学徒,他的命运会怎样,也成为吸引读者好奇心的地方。

随着故事的发展,万卡决定给爷爷写信,并在信中苦苦哀求爷爷把自己带回乡下去,宁愿去乡下给别人擦皮鞋或者放牛羊,也比在鞋匠店里过的幸福。

一个男孩子来到鞋匠店才三个月,就苦苦哀求着离开,这中间得受了多大的折磨和虐待。

这份如泣如诉的哀求让人心酸和心惊的同时,也为整篇作品弥漫了厚厚的悲剧色彩。

用鲜明强烈的对比,呈现出人物同命运斗争的可贵品质

在这篇作品中,契科夫也用了鲜明的对比来衬托万卡想摆脱命运桎梏,追寻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景,从而丰富了万卡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天真活泼的年龄和凄苦遭遇的强烈对比。

九岁的万卡没爹没娘,只剩下爷爷这个亲人。

但这种可怜的身世非但没有得到别人的温暖和关怀,反而在鞋匠店受尽虐待和欺辱。

他白天除了干活就是挨打,残暴的老板还曾用坚硬的鞋楦把他打昏在地;

每天吃的东西只有干面包和稀饭,像菜汤这种食物对他来说想都别想;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他却被老板安排在过道里看孩子,要是孩子哭醒了,万卡就得一个劲晃悠摇篮。

种种折磨和刁难,即便是成人也无法承受,更何况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这样的遭遇,怎能不让人为之震颤!

再者就是美好回忆和现实生活的对比。

万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有挂着笑容眯着醉眼的爷爷和恭顺温和的两条小狗;也有乡村清澈新鲜的空气和村民烟囱中冒出的缕缕炊烟;还有和大家装饰圣诞树的快乐时光。

乡村的日子太幸福了,幸福到让万卡觉得满天繁星也在快活地眨眼睛。

契科夫《万卡》: 以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看遍人间的凄苦悲凉

但回忆终究是回忆,万卡始终是处在悲惨凄凉的现实生活中的。所以,每次从回忆中醒来继续写信时,可怜的万卡总是不自觉地叹气。

可以想象,作为九岁的孩子,童稚的脸庞和满目的愁容既不相符也不相称,甚至还显得滑稽;但这种强烈的差异,也将万卡内心的苦楚展现地淋漓尽致。

万卡给爷爷写信的举动,其实也是对沉重命运的抗争;九岁的他并没有像身边人一样草草认命,接受逆来顺受的生活,而是想尽办法要摆脱这种悲苦沉重的状况,这种敢于尝试突破命运桎梏,寻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展现了他顽强坚韧的美好品质。

这份珍贵而独特的品质,像是在黑暗阴冷的旧社会中,点燃的一束光。纵然光芒微弱,也足以振奋人心。作者也借助万卡的行为鼓舞人们能够勇敢越过旧观念的樊篱,争取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感表达:以双重角度的强烈冲突和引人深思的开放式结局,折射出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悲凉,从而控诉了沙皇的残暴专制】

作为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者,契科夫不像托尔斯泰那样直抒自己的哲学观和道德观,也不像高尔基那样直接参与小说,他更擅长用清醒客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万卡》这篇作品,契科夫也是将主观倾向寓含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以多重视角的交织和浪漫凄怆的结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孤苦命运的哀惜和沙皇残暴专制的强力控诉。

以孩童视角和读者视角的冲突,来加剧人物命运的悲苦

在万卡的心中,信件寄托了他全部的希望。

所以,他宁肯冒着被发现后惨遭毒打的危险,也要给乡下的爷爷写信,求他把自己接回去。

写完信的万卡又细心地将信纸叠成四折,放进花钱买来的信封中,郑重地在收信人那里写下五个字:乡下爷爷收。

而后便开心的顾不得穿衣服就跑到了街上,找到附近的邮筒,满怀期待地把信塞了进去。

契科夫《万卡》: 以天真烂漫的儿童视角,看遍人间的凄苦悲凉

这份连贯性的动作,将9岁男孩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展露出来:他太渴望得到爷爷的回应和帮助了,这个世上也只有爷爷能够帮他脱离苦海;所以,他期待这封信能够被醉醺醺的马车夫早日送到爷爷手中。

可这份期待,又忍不住让人心酸。

在儿童眼里,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一切都很简单;以至于万卡认为只要写了信爷爷就会收到;可对于旁观者的读者来说,万卡希望获救的心思多么迫切,这篇作品就显得多么悲伤。

男孩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醉醺醺的送信人身上,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讽刺性,要知道一个酒鬼信差怎么可能将所有信件完整递交到收信人手中,更何况,万卡寄出去的是一封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

即便满怀希望,也注定得不到任何回应。

在这里,主人公纯真烂漫的儿童视角和作为读者的旁观者视角形成了激烈的冲突,这份冲突也加剧了万卡命运的凄凉,从而在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以凄怆浪漫的开放式收尾,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黑暗悲凉

所有的故事都是源于生活,但通过创作者的整理和提炼,它所展现的事情会比现实更加集中和完整,流露的寓意也更加深入人心。《万卡》这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在结尾处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故事的最后,万卡幸福的睡着了。

在酣甜的睡梦中,他梦到爷爷坐在温暖的炉台上,耷拉着双脚给厨娘们念信,而恭顺的小狗则摇着尾巴在旁边跑来跑去。

这份充满浪漫色彩的结局,却让人读出了沉重和凄怆。

整篇故事中,可怜的万卡别无所求,只想着让爷爷把自己带回去,来摆脱这残酷的生活处境,哪怕在乡下再辛苦也无所谓;但这种简单到卑微的期盼,却只能在梦中实现。

这份幸福温暖的梦境,承载了万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万卡对残酷现实的无力呐喊。

而主人公万卡的命运究竟如何,契科夫没有接着详细讲述,而是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人们如何想象,万卡的命运色调始终是灰暗阴沉的。

以喜衬悲,反而更加凸显了作品包裹的悲凉,这种耐人寻味的结局,也清晰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冷酷麻木和沙皇专制的残暴丑恶,从而赋予了作品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放在最后的话】

契科夫的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每一部作品都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和引人深思的社会价值;其中《万卡》《套中人》也先后入选中小学教材被家喻户晓,可见他笔下的流露的智慧和寓意多么深厚。

儿时读《万卡》,为男孩的可怜遭遇感到无奈和心疼,期待着他早点回到美丽的乡村;

如今再读这篇作品,更为人性的麻木和社会的黑暗感到凄凉,在这篇故事中,万卡代表的不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俄国专制下整个儿童命运的集中体现。

也因此,这篇平淡无奇的故事,即便历经百年,依旧能给人强烈的心灵震颤。

这不光是作品的魅力,也是契科夫文学创作的魅力体现!

葶子:以横竖为尺,撇捺为度,丈量出自己的惬意江湖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