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出道的大作家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29 0

身边一位和我共事二十多年的同事,我们一起出行过逾百个国家,不管到哪个地方,我这个同事鲜少转大街,闲时总捧着一本书看,很多人以为他是学文学专业的,当问到他时只见哈哈一笑了之。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即中文系的学生要么整天看小说,要么个个都会写诗写小说什么的。其实历史上很多作家都并非中文系出身,而是半道出家。如弃医从文的鲁迅,以及写出《三体》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等。

不过,与学中文所不同,职业是记者对成为作家却大有帮助,文学史上不乏由记者转型为专业作家的大家们。记者与作家看似只有“一墙之隔”,许多热爱文学与创作的人投身媒体,不少见识过社会百态后,成为一流的作家。当然有更多记者攀越不过那一堵墙。

过去两个世纪全球的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不少是记者出身。新闻现场是记者写作的练笔地,更是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1961年)18岁以记者身份游历各国,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源自他作为战地记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的生活体验。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其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早在初中时,海明威就曾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升上高中后,他成为了学报的编辑。其后他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记者出道的大作家

海明威名作《老人与海》改编自古巴一名老渔民捕猎一条后被鲨鱼吃掉的大马林鱼的真实故事。坚守新闻创作原则,单脚站立写作的海明威创造了电报体风格——言简意赅,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词,直白的叙事更能展现人生战场的拼搏精神。

记者出身的诺贝尔奖得主包括:亨利克、显克微支、赛珍珠、莫里亚克、邱吉尔、辛格、奈波尔。拉丁美洲更是记者作家的盛产地,从秘鲁的尤萨,墨西哥的富恩特斯,阿根廷的马丁内斯到乌拉圭的加莱亚诺等等,显示没有深刻把握现实生活的丑陋阴暗,殖民的伤痕,无以塑造魔幻写实主义小说。

当了40年记者,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年)说:“即使像狗一样忍辱负重,我也找不到比记者更好的职业。若说在外祖母家奇特的经历为马奎斯的童年播下了魔幻的种子,记者生涯则为其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16岁已构思《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苦于文力不逮无法应对这个包裹而搁在一边,选当记者培养笔力,充实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从中学会脚踏实地,成为《百年孤独》叙事基调。此作雏形来自他的记者稿件《布恩迪亚家的房子——为一部小说写的笔记》。作者认为,“有时,真实的生活比故事还要恐怖得多。该向现实生活提议,让它还是谨慎一些为妙。”告别作《苦妓回忆录》讲述一名年过90岁的老记者恋恋青春的故事。”

记者出道的大作家

经典小说《百年孤独》问世12年前,马尔克斯就以一篇关于一位海难幸存者的连载报道轰动整个哥伦比亚。作者重视记者身份甚于诺奖桂冠,希望作为一名记者被人们铭记,而不是《百年孤独》作者或诺贝尔奖得主。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系作家之一,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015年诺奖得主、白罗斯的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 1948——)是首位得奖的在职记者,让非虚构文学作品成为赢家,奖金换来写作的自由。新闻或文学都是人学,亚历塞维奇藏在采访对象的身后,让每个人成为现实主体,用他们各自口述纪实记录,通过复调式书写的“文献文学”,记录俄语民族、苏联社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创痛与人性情感。亚历塞维奇的书写得非常慢,作品少过10部。她从第一本书《那时我正要离村庄》批判苏联户籍制度开始(也开始书被禁的生涯),努力摆脱记者烙印,遍试各种体裁后,“选择让人物自己表达自己”——根据受访者经历汇聚而成故事体裁,原本如实记录一个个口述,每名个体而非群体的声音鲜明、亲切,表达对周遭事的怀疑,直抵人心。

记者出道的大作家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争中没有女性》耗时五年创作,跑了200个村庄采访了数百名曾参与二战的苏联女性、战士、游击队员和后勤人员,她们的生活和命运都被二战剧烈地改变,要承受与她们体力不相符的搏杀与劳动,且在战后被忽视。《锌制男孩》以苏联入侵阿富汗耗时10年的战争为背景,一名将要返回苏联本土的准尉说:“以后我可怎么活呀?我总想杀人”;另一个受访者说,回到苏联之后,整整一年不敢上街。有些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参与战争,一次次把亚历塞维奇告上法庭。

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发生后四年才动笔,采访幸存者人数近500人。期间她和家人生活在被污染地区,母亲因而失明。近40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超过33万6000名居民被迫撤离。在受污染的区域,孩子们在操场上站15到20分钟,就会晕倒在地鼻孔流血,他们和父母渐渐得了癌症死去。完成《战争中没有女性》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很长时间不敢正视磕碰而流鼻血的孩子,那会让她想起因战争流血而永久留下创伤的人们。然而,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在新闻现场,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个人的,群体的悲剧与真相。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1950年),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为其传世作品。1941年,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1943年,辞去BBC的工作,任《论坛报》(Tribune)编辑。1945年,辞去《论坛报》编辑的职务,任职随军记者,赴欧洲大陆,直到纳粹德国溃败。

记者出道的大作家

奥威尔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1996年)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作家、电影编导,做过记者。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玛格丽特·杜拉斯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十八岁时定居巴黎。自1942年开始发表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1984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记者出道的大作家

文学爱好者永远不会忘记《情人》的那句刻骨铭心的一段话——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