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丨负势竞上 关中平原城市群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29 0

关中新棋局

编者按

八百里秦川向来不缺故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开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助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发展西安都市圈、加快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协同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进公共服务开放共享……皆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观 势

经济地理丨负势竞上 关中平原城市群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沉寂多时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再获利好,迎来发展壮大、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优化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进公共服务开放共享等六个方面明确23项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路线图”与“任务书”擘画而出。

“关中平原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中西部一体化的融合点,是中国经济向西向北发展的枢纽(从区位角度看)和加速器(从科技力量的角度看)。”陕西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永秀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对我国区域格局的深刻影响,一是通过“一带两圈”推进中西部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西进北上”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改变我国现在的“432”(四大板块三大战略两个支撑点)区域发展格局。

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国家级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中流砥柱”,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火车头”,是重塑经济地理最关键的“前沿空间”。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少需要形成双轮驱动的新格局,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外,被寄予厚望的便是关中平原城市群。

从各类经济指标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并无太大优势,但是其战略意义自古便极为关键。《史记·留侯世家》中曾如此称颂关中,“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而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关中平原城市群更是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开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助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中西部地区实现全国视角下的区域均衡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及推动区域内各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必要布局。他认为,关中平原城市群较好的基础设施与自然、人口资源、市场总量、城市间密切联系互补发展的格局,以及拥有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作为核心发展极,都是关中城市群发展壮大的优势所在。

时间回拨至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其战略定位为建设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自此,陕西、山西、甘肃三省不断健全高层联席会议机制,成立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办公室,签订《跨省合作备忘录》和重点领域专项合作事项,加快推动交通、产业、开放、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进程加快、动能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比如,空间格局逐步优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西咸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宝鸡、运城、天水等节点城市加快发展,2020年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较2016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构建,高速公路网总规模超过4100公里。向西开放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超14%,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质量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回顾2018年印发的《发展规划》,白永秀认为,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实施方案》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短板看得更清,指导思想与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思路更加清晰,提出以西安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牵引,“增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培育和发展西安都市圈—加强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建设路径。注重教育、科技、医疗领域的合作和文化传承,推动软实力的提升。更加强调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基础设施联通、创新协同、产业联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和对外开放。

爬坡过坎仍须加力

相较于阔步疾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在规模体量以及发展速度方面,都有相对较大的提升空间,爬坡过坎仍须继续加力。

《实施方案》提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创新优势发挥不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开放程度不够等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

从目前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相对松散,西安作为中心城市的绝对中心地位尤为凸显。以关中平原城市群所涉及的11个市(区)整体计算,2021年西安之外的其他10市(区)的经济总量为12237.97亿元,西安的经济体量(10688.28亿元)是其他城市总量的87.3%,占11个市(区)经济总量的46.6%。但是,放眼全国,西安略显失色,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与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落差较大,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当前,都市圈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以西安都市圈建设为关键牵引。在优化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方面,西安和西安都市圈被置于最靠前的位置。

白永秀坦言,西安都市圈建设有相当的难度。都市圈既不是大都市,也不是都市带,而是由都市圈中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城市圈。由于西安的虹吸效应太强,西安都市圈建设有“一城化”(西安越来越大,其他城市越来越小)、“一带化”(即一轴化)的客观趋势。

对此,白永秀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两个层次的渗透辐射作用,尤其是西安要敢于担当,负起主体责任,改变现在生产要素单向虹吸效应为生产要素在圈内城市之间“双向”流动效应。二是抓好产业载体建设,把城市群产业基础优势转变为主导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注意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在教育、科技、文化方面软实力的作用。

在柏文喜看来,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要承担起关中平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从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的视角和高度来定位自身,承担起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作用,以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

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但是近年来开放程度却是不够。白永秀分析认为,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传统文化影响。各自为政的思路不仅影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而且影响与周边区域的深度融合。二是体制方面的影响。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看,陕西存在国强民弱的问题。三是资源结构的影响。资源的垄断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中外贸依赖度低。

柏文喜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地理位置既不沿海也不沿边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文化外向型程度较低有关。提高关中平原城市群开放度,需要从文化理念、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施力。而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的关键抓手一方面是体制赋予的区域间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是区域内部城市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同市场的一体化建设。

未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前景如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对于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白永秀建议,在城市群次级城市中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培育,变现在单核城市结构为双核或者多核城市结构。要通过西安都市圈的渗透辐射作用把关中城市群建设成为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而不是通过一体化路径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变为一个超级城市。学习长三角和大湾区城市群的经验,加大关中平原城市群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把三个省的交通体系当作一个省的交通体系统筹规划,把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当作一个城市的交通体系建设,从而不断完善体系,提升交通水平。

柏文喜认为,应注意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做好区域自身定位以及与周边城市群之间、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发展,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将产业与人口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等通盘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

谋 局

西安,需要跳一跳

经济地理丨负势竞上 关中平原城市群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西安再次出圈,迎来追赶超越的重要机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依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轴带上节点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群空间发展凝聚力。这是继2018年出台《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确立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一次提出要增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

西安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的分量有多重,从《实施方案》中的点名次数或可一窥。《实施方案》中,西安一共被点名了36次,其次是宝鸡8次,运城、临汾、天水各7次,咸阳、庆阳各4次,平凉3次,渭南2次,铜川1次。由此可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重点还是在西安及西安都市圈上。西安城市能级的提升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直接关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对全国区域经济格局都有极大的影响。

西安如何提高竞争力,是继续扩大城市规模,还是向高质量纵深发展?《实施方案》中已有明确答案。在增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推动中心城区瘦身健体。聚焦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增强西安高新区高端产业集聚引领功能,打造全国重要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科创实力雄厚是西安突出的发展优势之一。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目前已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4个、企业技术中心237个,拥有各类人才344万人、两院院士60人,具有整合科技资源的优势力量。基于这一明显优势,《实施方案》要求把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城市群建设的持久动力,提出以高水平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牵引,打造带动城市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运行为引领,推动完善常态化信息沟通、项目推进合作和政策协调机制,健全多层次组织推进体系,推动三省共建创新合作平台、共建重大产业链工程、共建开放通道、共建高品质城市群生活圈,努力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毫无疑问,蓄力起跳的西安正在迎来更强的晋级机会,期待古都新景铺展开来。

速 读

关中平原城市群

规划范围:

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

山西省: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

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

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3887万,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西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实现地级城市高铁全覆盖,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

创新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间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万元GDP用水量下降6%,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中欧班列(西安)货运量稳步增长,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水平持续提升。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协同治理效能和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建成。

创新型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健全。

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效构建。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数据速读丨“猪菜共振”推动CPI上涨 PPI或将持续回落

●专访丨吴长军:提升产权交易市场质效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区域观察丨城市文化IP:不夜城突围的胜负手

●新闻洞察丨以工代赈 做好就近就业增收文章

●伟大变革·新发展理念实践案例③丨百度:ACE智能交通助力加快交通强国建设

监 制 丨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标签: 动漫人物简笔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