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很多人喜欢厚古薄今。
比如有一种典型言论,是说“香港电影越来越差”。
诚然,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确实早已成为过往,成日开工、港片纵横东南亚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但论及电影品质,真的就是“今不如昔”?
其实并不尽然。
先对香港电影的来路做一个回溯。
七十年代的杰出作品,大致包括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精武门》和《龙争虎斗》,以及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卖身契》,还有成龙的《醉拳》。
八十年代,则有许冠杰的《最佳拍档》系列、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和李翰祥的《垂帘听政》,还有成龙的《龙的心》,也有周润发的《英雄本色》、《春季的童话》和《阿郎的故事》。
进入九十年代,有《辣手神探》、《跛豪》、《五亿探长雷洛传》、《赤脚小子》,有《黄飞鸿》和《倩女幽魂》、《笑傲江湖》系列以及周星驰、成龙和王家卫的电影,还有《都市情缘》、《甜蜜蜜》、《暗花》、《风云之雄霸天下》和《暗战》、《枪火》等。
上述电影,大概就是很多人眼中,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其中一部分代表作。
在很多人眼里,此后的香港电影就开始步入衰退期。
判断当然来自「产量」和「票房」这两个指标。
譬如1999年的年冠电影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不足三千万的票房。
所以新世纪伊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有人在喊“救市”。
但是,电影质量真的同步下降了吗?
看看其后二十年的不完全片单。
零零年代包括有《少林足球》、《无间道》、《功夫》、《柔道龙虎榜》、《如果·爱》、《龙城岁月》、《放逐》、《以和为贵》、《父子》、《霍元甲》、《门徒》、《投名状》及《叶问》、《长江七号》、《文雀》、《十月围城》。
到了一零年代,仍有《岁月神偷》、《夺命金》、《寒战》、《百年浮城》、《桃姐》、《大追捕》、《春娇与志明》、《僵尸》、《扫毒》、《寒战2》、《踏血寻梅》和《无双》可称上乘。
而如果我们抛开产量情况。
单论票房,头部电影还在往上走,最高纪录是2016年《寒战2》的6682万。
那么如果只谈质量,结果会如何?
从作品观察,或可如此结论。
若以2000年为界,那么无论是商业类型的动作、喜剧还是警匪黑帮,也无论是现实小众还是文艺深度题材,无论是剧情的精巧繁复,还是表演的精深细腻,以及服化道和场地布景,任何一项,其实都是在一个不断进步、进化的通道中。
譬如我们以警匪电影的三个十年为例。
1992年的《辣手神探》,2002年的《无间道》和2012年的《寒战》。
三部电影,各自十年为峰。
而如果论剧情,《辣手神探》枪战比例过大,偏向火爆场面,到了《无间道》开始内敛沉稳,堪称传统警匪电影的集大成之作,再到《寒战》更是气象一新,跳出传统窠臼。
再看表演,从江浪到陈永仁,再到刘杰辉和李文彬,陈永仁的“三年又三年”、刘杰辉的无瑕疵正气与李文彬的鹰视狼顾,既表现出一种交相辉映,又在时间里推陈出新。
至于技术、服化道和场面的进步和变化,更毋庸多言。
对比之下,就看到了一个“去粗糙化”的过程。
又譬如周星驰的作品《功夫》。
他的大多数影迷,可能会觉得其任何一部作品都可谓神作,但如果深入研究和评判,会发现《功夫》才真正是划时代的巅峰,在这部电影面前,其他作品都尽可忽略。
麦浚龙的《僵尸》。
如果谈情怀,这部电影可能比不了林正英的系列僵尸片,但如果从电影语言、表演和技术层面而论,香港影史上又有哪部同类型电影能赢它?
再比如庄文强的《无双》。
他入行较晚,但若论剧本的精巧繁复和电影语言的大胆出新,以及电影镜像本身的质感,有资格挑战香港影史上的任何一部电影,所以他有底气说出一句话,“我都未死,香港电影怎么会死。”
更多例子无须延展。
可再兼及即将上映的几部大制作警匪电影。
香港电影的格局、视野和品质,或有可能更进一步拔升。
比如以“情书”和“史诗”为喻的《风再起时》,以及另一部《风林火山》,虽因“三年又三年”的等待,被影迷戏称为“风氏双鸽”。
但影迷的期待值却始终未曾衰减。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不一样。
而世界始终向前。
故而。
任何年代都不会缺少烂片,但电影品质其实一直都在与时俱进。
所谓厚古薄今,唯情怀而已。
标签: 三国演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