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据]集权的代表—儒家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25 0

  现在兴起了一种国学热潮仿佛,不谈国学,就显得自己非常落伍。但是一旦谈起国学,却言必称孔老夫子,读的必是四书五经带论语的。给人带来一种错觉就,仿佛国学就是儒家,四书五经就代表了五千年的经典。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时,我们在国外还建有孔子学院,教授经典典籍论语。所以,非常多的人认为这就代表了国学。可是,真正的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样呢?

  在《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这样的:“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所以,儒家是十分注重礼仪和等级的,这与他们产生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在史记中就曾记载: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这就显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但儒家的兴起,却是生不逢时。在春秋战国之际,兵荒马乱,需要的是权术,而不是“礼治”和“德治”。所以兴国强兵的法家大行其道。而儒家的孔子一直不很得志。在各国之间奔走,惶惶若丧家之犬。真正把儒家提到桌面上,就到了汉朝。

  汉武帝时期,提了一个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因为在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得了统治地位。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儒家思想,也就是适应统治者的需求,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主的严格的等级之分以及君臣伦理观念的集权专制制度。也就是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的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孔子以及孔子为代表的学说,并不能代表 国学,他只不过是封建帝王统治百姓的一个工具而已。同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几千年里,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大肆篡改当时的典籍,变通和解读以后利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给自己的封建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所以,儒学不但不能代表国学,反而是封建集权的学说和代表。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