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人物形象优缺点评析文学作品价值观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3K+ 0

  『仗剑天涯』 [评论]梁山上我最欣赏也最敬服的一个人 -- 鲁智深!

  作者:彭总关帝神 发表日期:2012-7-13 16:24:00

  

  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描写细腻,动静结合,人物真实,有血有肉,是由于鲁智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性格优缺点。我们应当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文学作品的价值观给予考量,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时代紧密联系,不能套用现时代的价值观念简单贴上标签以今绳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永远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则。

  《水浒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鲁智深是《水浒传》中作者浓墨重彩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笔者在分析鲁智深爱憎分明、率性不拘、粗中有细等传统价值观念视角下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用现代价值理念视角重新解读鲁智深的文学艺术形象,提出了对《水浒传》等传统文学作品价值观评价所应持有的态度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鲁智深,小说《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人称花和尚,是《水浒传》开篇用了整整六回着力塑造的性格鲜明的第一个英雄人物。最早接触鲁智深的文学形象,是在中学语文课本名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这段在《水浒传》(七十回本)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节选的文字,通过对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的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和不朽的艺术形象。笔者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对鲁智深人物形象优缺点进行细化分析,并就其形象所反映的文学作品价值观提出自己的评价。

  一、传统价值观念视角下鲁智深的人物形象特点

  文艺作品中总是蕴含了作者或一定时代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对鲁智深大多持肯定褒奖的态度。李贽从假道学观念出发, 把他看作“佛性反是完全的人”;金圣叹认为他是“上上人物、人中绝顶”;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认为他是“才大心细之人”。[ 分别见:李贽,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总评,《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第91页;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同上, 第34页。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同上, 第51页。]《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不吝笔墨夸饰他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美德, 赞扬他的勇武、直率, 张扬他不受佛门戒律约束的叛逆个性。

  1.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一出场就是三拳打死镇关西。地痞恶棍郑屠横行一方,号为“镇关西”,公然强娶民女金翠莲做妾,先奸后弃,并讹诈虚钱实契的三千贯钱两,金氏父女无力和他争辩,只得含泪卖唱还债。郑屠还令店家代为监管,严防他们逃走。在听了素不相识的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之后,鲁智深的表现异于常人,他一连问了三句:“你姓甚么?在哪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并且立刻就要去打死郑屠那厮。被劝住之后,“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月北京第二版,以下如无特殊说明,所引原文均据此。]第二天“天色微明”,鲁智深就赶到金氏父女住的店里,让店小二叫他们动身出发,等他们走远,方才起身去寻郑屠,故意用要精肉臊子、肥肉臊子、软骨臊子的办法来激怒郑屠,使他先动手,好有个打他的借口。果然郑屠发怒,抢刀扑打,鲁智深趁机三拳两脚就要了他的性命,除了心中一口恶气,为地方除了一害。这件事情把鲁智深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本色和善良仗义的品质都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嫉恶如仇、不畏权势、锄暴安良、好打不平、见义勇为、不计得失、主动出击,这些就是鲁智深性格品质的主要特色。

  2.勇而有谋,粗中有细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他几次“寻思”,就表现了他的精细。“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鲁智深如此性急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了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氏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女子,他们可没有自己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氏父女的遭遇后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第二天,“天色微明”,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父女张罗。前面的急躁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粗中有细的特点。拳打镇关西时,没想到三拳把郑屠打死了,他立刻想到要为此吃官司坐牢,自己单身一人无人送饭,于是假装气忿,指着郑屠尸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样便脱身而去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3.率性而为,善良厚实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遇事便做,遇酒便吃,遇弱便扶,遇恶便打,率性而行,不拘小节。他从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总是凭着自己的良知,由着自己的性情去行动,做就做个痛快,做个彻底。当他听金氏父女哭诉投亲不着,流落异乡被人欺凌讹诈之后,当即就说:“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立即凑了十五两银子送与了金老。当听了镇关西恶行之后,他不计后果,出手教训他,三拳将他打死。这些突出地表现了鲁智深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慷慨大方的优良品质和豪爽性格,充分说明了鲁智深“率性而为,不拘小节”的“本色化”特点。金圣叹多次以“阔”字(意指厚实豁达)许鲁智深。如“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写鲁智深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鲁智深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心胸浩荡,童心烂漫,放荡不羁而合乎人情天理,这也是天性使然。

  二、现代价值理念视角下鲁智深的人物性格缺陷

  从不同的视角研究鲁智深的文学艺术形象,其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文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的,那就是鲁智深的形象塑造可以集中代表作者施耐庵的文学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人物塑造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一。笔者认为,运用现代视角重新研读和分析鲁智深的文学形象,对于全面研究《水浒传》,丰富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现代价值理念”视角,是指“五四”以降“西风东渐”而来的以“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尽管该种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仍有待商榷)。运用人文化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分析和研读经典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实质放置于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体系下进行重新解析,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与以往研究完全不同的结论,即:《水浒传》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如实记录和刻画了鲁智深的缺陷:

  1.粗卤急躁,蛮横无礼

  鲁智深粗卤急躁,蛮横无礼的形象,不仅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也表现在其语言上。他和史进去喝酒,遇到史进以前的师父李忠,便要拉着一起去喝酒。李忠叫他们等一会儿,鲁智深便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然后却将看李忠卖膏药的人,一推一交,把众人赶散,使李忠被迫与他们喝酒。这里从语言和行为上都显出了他的卤莽性急的性格。强请别人喝酒,却不觉得自己蛮横无礼。又如“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等也从行动上和语言上表现了他的急躁的性格。他时常骂人为“腌脏泼才”“直娘贼”“鸟人”“鸟寺”等粗俗不堪的语言,更显其粗卤。还有更厉害的,他本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可是却抢人酒喝,并在神佛像后大小便,不但不守寺院的清规戒律,而且更显得自己没有修养,狂放不羁,粗俗不堪,再显其粗卤的性格。

  2.欠债赊帐,轻视民众

  鲁智深刚一出场,便欠了一泡茶钱作“出场费”。他和史进喝完茶以后,不付帐就走了。书里写道:“鲁提辖挽了史进的手,便出茶坊来。鲁达道:‘茶钱洒家自还你。’茶博士应道:‘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接着,鲁智深和史进又约了李忠去喝酒,在此遇见了金氏父女,赈济了十五两银子给他们,喝完酒,三人走时,鲁智深又喊了一声:“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辖不来赊。”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第二天,鲁智深便打死了人,一溜烟走了,茶钱、酒钱只好先赊着不还。显然,即便不打死人,他也不会归还茶、酒钱。鲁智深不是爱贪小便宜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受了那个社会的一个普遍观念——官本位思想的毒化,他白吃白喝,重点不在吃喝本身,而在于他能赊帐;他能赊帐也重点不在赊帐本身,而在于赊帐能显示他的地位——当官的!鲁智深的官本位思想在他打郑屠时,表现得最清楚,他当时说:“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这段话最能反映鲁智深对郑屠的轻蔑,这种轻蔑不是品格上的轻蔑,而是身份职业上的歧视。正是中国人最典型的官本位思想的表达,至今犹存。[ 胥惠民,论鲁智深——代表中华民族脊梁的艺术典型,中国文学网,网络。]即便后来鲁智深当了和尚,不再是“官人”,也自始至终将一般的平民百姓视为弱势群体,而以“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好汉”自居。

  3.行事轻率,不讲法律

  苛求身处封建社会的梁山好汉来依法办事,似乎颇有些吹毛求疵了;然而,细想来当时的鲁达乃是关西五路廉访使、经略府提辖(相当于今天一个地级市的纪委书记兼人武部部长),本就是主管此类事务的主官,他本来就有这个权力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义务依法作出处理。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疑问,出现“金翠莲”案,是否本身就可以看作鲁大提辖的失职呢?鲁智深听了金氏父女的一面之词,就要去找人打架,这未免失之轻率。如果从一个更为严格的角度来讲,把这件事置换到一个法治社会的时空中,鲁提辖就应该再去仔细地调查一下事实的确切真相,再以法律的名义对郑屠实行制裁,这样,郑屠受到制裁也会心服口服。倘若司法太腐败了,所有可以救济的合法途径都已经尝试过,而且都失败了,郑屠还是没能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时再去把他揍一顿,岂不合情合理,又大快人心,而且法律的正义也得到了维护。显然,法律程序是很繁琐的,不比鲁大提辖三拳两脚来得干脆利落,来得痛快,来得解恨。[ 萧瀚,论鲁智深,新浪博客,网络。]作者这样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司法腐败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当时读者对于英雄好汉的“阅读期待”。

  三、《水浒传》的价值观及对其评价所应持有的态度

  如何评价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直是文学批评中的难题。笔者认为,是否能够做到“人物真实,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才是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优劣的标准。我们固然可以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对作者所塑造角色的历史局限性加以批评,却更应该为作者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人物风尚和价值观念而喝彩。

  1.《水浒传》的价值观及现代性批判

  《水浒传》故事精彩,人物塑造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一百零八个人物,个个面目不同”。但是,《水浒传》传递的价值观,水浒故事中用忠义美化暴力团伙的负面影响,也往往被现代学者诟病。《水浒传》的核心价值观有两个,一是忠义价值观,二是暴力价值观。英雄好汉虽然很暴力,但却必须是忠义之士。忠义之中,“义”是最重要的,“义”最后形成了中国社会最普遍的价值观,一直延续到现在。鲁迅甚至认为它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水浒气”。宋江在“义”之后又加上了“忠”,也就是要有国家及上下级概念。忠义文化一直是江湖帮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当代学者中,刘再复、周思源等,在这方面也有严厉的批判,认为《水浒传》夸大了忠义,或是用忠义美化帮派、暴力团伙;除了反贪官不反皇帝、渴望被招安的历史局限之外,还有作者无意识传达的造反有理、暴力崇拜、漠视生命、歧视女性等。如在《水浒传》中,有几位“好汉”是嗜杀成性的暴力狂,更有一些“好汉”本身就是开黑店的,不仅打家劫舍,同时也谋财害命。等到梁山强大之后,梁山好汉的集体暴力更加恐怖,大量直接导致平民死亡。[ 北京晚报:《水浒传》讲的是忠义与暴力,2011年08月17日,北京晚报,网络版。]

  2.对《水浒传》价值观评价所应持有的态度

  文学作品要和历史、现实结合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境和深刻的社会含义,“小说的意义在于它的对‘真确价值’的寻求,因为社会的衰变(无序)隐藏了本质的真实,而个体的人也处于这种衰变之中。他以个体的身份将无法承担拯救这衰变的责任,他必须在群体精神中找到守持真确性的源泉。”[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2页。]孩提时代,便听老者念叨:“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当时还不解其意,现在方才明白,之所以有此说,是因为《水浒传》中有太多的杀人场面,少不更事者颇能轻狂仿效,而老来读之方解其中三昧。《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身处那个衰变的社会,以“忠义”观为理念承担起拯救这衰变的责任,试图改变这无“天道”的杜会现状,给中下层社会里困厄的人们以人性的关怀,其意义正如同鲁迅揭示“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文学作品的产生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是与一定的社会时代紧密联系的,我们应当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其价值观给予考量,不能套用现时代的价值观念简单贴上标签以今绳古。《水浒传》如实客观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流行的“忠义”价值观念,使得我们能够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了解到时人的辛酸、抗争和无奈。这正是我们将《水浒传》位列四大名著,而同样题材的《荡寇志》籍籍无名的原因。鲁智深的暴力,也应该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在社会秩序完全扭曲的情况下,他的这种暴力其实获得了某种合理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侠义精神也成为值得弘扬的优秀价值观。即使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这种价值取向也应该适当地加以吸收。”鲁智深这个人物身上,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愿望,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明初,由于长期遭受异族压制的历史原因,民众普遍崇拜豪杰品格,这就构成了他们特有的小说“阅读期待”——越是行为古怪,越是不循旧习不守常规,越是豪侠义烈,勇于入世,读者就越喜欢。鲁智深身上所表现出的“刚爽豪迈、率性狂放”特性,正好满足了读者对于特殊有个性英雄人物的期待。

  3.鲁智深文学艺术形象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

  笔者认为,用现代的视角分析鲁智深的文学艺术形象,对于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我们阅读《水浒传》中鲁智深形象的描写,在佩服鲁提辖的仗义之举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学习和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的写作手法,描写细腻,动静结合,人物真实,有血有肉,不是“高大全”等等,甚至可以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力量,这就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真实性的魅力。我们之所以感觉鲁智深形象的生动鲜活,是由于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性格的优缺点,这极大地区别于一些当代主流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高大全”的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永远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原则。另外,作者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的鲁智深形象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是现实主义的,这就值得我们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当代文学作品普遍充斥着些许浮躁的情绪,作者总是希望通过对现代主流价值理念的灌输塑造出最生动鲜活的人物,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只有如实客观的记述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但绝非刻意隐去所有缺陷强行炮制一个“完人”),才能刻画出如鲁智深一样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人物形象。

标签: 水浒传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