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天涯百科 46 0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了诸葛亮,缔造了蜀汉三分天下的基业,可惜的是刘备后来吞吴失策,最终没能完成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刘备在世时,蜀汉人才鼎盛,聚集着三国最豪华的文臣武将阵容。可是当刘备驾崩后,蜀汉很快就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境地,整个蜀汉几乎全凭诸葛亮一人支撑。而诸葛亮智谋虽然冠绝三国,但识人之明却远远不如刘备,甚至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上远远不如曹丕和孙权,以至后来蜀汉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

诸葛亮的一生,当真堪称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的大小事务俱由他一人决断。虽然诸葛亮智谋过人,可处理的事情多了也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杨仪,却间接杀掉了一个忠诚的大将魏延,这可能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了。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刘备善于识人,就连他都没看出魏延哪里不对劲,反而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当然,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是三国中虚构的情节,因为历史上魏延并非曹魏降将。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延却真的间接死于诸葛亮之手。要不是诸葛亮留下了杨仪这个祸害,魏延也不会被杀。

魏延并非曹魏降将,反而在刘备入蜀时就跟随在侧的功臣,曾经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与《三国演义》中十分相似的是,历史上诸葛亮确实不怎么看重魏延,而且可能还一直对魏延有很大的偏见。例如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大军再出祁山,蜀汉将军们都认为应该让魏延、吴懿为先锋官,但诸葛亮却偏偏不听,而是让纸上谈兵的马谡统大军在前,结果不但导致了街亭之败,此次北伐也最终功亏一篑。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杨仪也是蜀汉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起初是投靠在荆州关羽门下的,后来因为确实挺有才华,被关羽送往成都辅佐刘备,才逐步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对杨仪多有依仗,是蜀军中仅次于蒋琬的重要人物,他和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历次北伐都有他的身影。

不过,杨仪虽然有才华,但是性格却不太好,属于那种有才无德之人,是一个十足的奸佞小人。魏延之死可以说是十分无辜,完全是杨仪搬弄是非的结果。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诸葛亮生前就曾秘奏刘禅,认为杨仪性格狭隘不能重用,所以想把重担托付给蒋琬。诸葛亮此举等于是将蒋琬当成了接班人,所以蒋琬立马被升任为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杨仪从军中回到京城后,仅仅被任命为中军师,而且没有任何部属。由于杨仪性格阴狠狭隘,京城的大臣都不喜与杨仪交往,生怕会受到他的暗害。

魏延性格直爽,他与杨仪在军中时就有过节,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势同水火。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临终前交代杨仪等人撤军事宜,并且让魏延负责断后。但是魏延认为,每次北伐都耗费巨大,怎可因一人之死就撤军呢?无论如何,总要先打过一场,不然劳民伤财还徒劳无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基于这个原因,魏延就与杨仪产生了争执,而杨仪就上书刘禅诬告魏延谋反。实际上,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来看,魏延其实并非是谋反,他是认为杨仪违背了北伐的初衷,所以想要除掉杨仪继续北伐。只不过,魏延率大军追上魏延时,却被杨仪利用诸葛亮的名声把士兵们吓退了,然后命马岱杀掉了魏延。

魏延被杀后,杨仪洋洋得意,还踩着魏延的头颅说:“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然后又趁机下令诛杀了魏延三族,这些都是在没有得到蜀汉皇帝刘禅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忠诚的大将

论识人之明,诸葛亮确实是远远不如刘备,倘若他早日除掉杨仪,魏延又怎会被杀呢?况且北伐事关重大,既然已经出兵,确实不应该轻易撤退,魏延的建议并没有问题,反而被杨仪借机杀害。当然,杨仪这样的奸佞小人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去,他以为除掉了魏延自己就会重用,结果因为那张嘴胡言乱语得罪了太多人,最后被刘禅下旨流放。而且他被流放后还不知悔改,仍然四处诬告其他人,最后朝廷派兵去抓他,他吓得自缢而死。

标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古代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