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出:蹴鞠与中国功夫的味道

天涯百科 60 0

——读郭宏文散文处女集《山屯物事》有感

  人们不尽要问,蹴鞠与中国功夫明明是两项体育运动,怎么能嚼出味道来呢?我的回答很简洁——能!我确实是从郭宏文的人品与文字中嚼出了蹴鞠与中国功夫的味道。

  其文:隐含在场景中的思想魅力

  郭宏文的文字我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相当熟。有时候,文章太熟了反而不知该从何切入鉴赏阅读点了。

  认识郭宏文的文字在认识其本人之前。三年前仲夏,记得那时我走进《岁月》杂志论坛不久,连续读到两篇文笔流畅沉稳,意境宏阔灵空,叙述有然不乱,情感细腻质朴却不乏含蓄,个性率真且不失深沉,处处可以闻到浓郁的泥土芬芳,其中细节具有生活性、代表性、可读性,足以令人有亲历感,能让人充满激动的散文——《童谣无忌》和《酸菜缸,咸菜缸》,让一个从来都不曾走进过山屯,对山村生活完全陌生的我,读后好像被带入了那个年代的那个山屯,享受到一种身临那个场景之中的味道。一篇《童谣无忌》,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温室里长大的童年,像被圈养宠物一样的童年生活,与郭宏文他们的童年生活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那“山村里的树坪,山村里的草毯,山村里的雨帘,山村里的雪絮,明眼露都是为屁孩们而生、而长、而下、而飘,要不然孩子们就不可能那么大胆地攀在树上,躺在草里,嬉在雨下,踩在雪中”山屯里的童年场,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如今城市里独生子女上的童年与山屯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的童年的反差对比,相比之下,山屯里的孩子在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上,确实无力与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相比,但他们更具有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人性美德——“带材”的机会,更具有培养敢于担当、懂得谦让、尊老爱幼、独立自主、团队协作等人性中那些优质素质的机会,这是当下社会对于下一代教育应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而《酸菜缸,咸菜缸》一文,摄住我眼球的阅读魅力,不仅仅是辽西乡村母亲的勤劳与能干,也非因为我有喜食酸菜爱吃咸菜偏好而被激活的馋欲让我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更多的是其中反映了当时“酸菜缸,咸菜缸”是农家半年主菜肴的清贫生活,在“我常常在母亲切酸菜时,乖乖地呆在她的身边,守一个嫩嫩的酸菜心吃”里隐含了对当时乡村生活的一种揭露和批判……

  让我发现,郭宏文的散文魅力在于借场景抒怀,在表达中把思想隐含在场景中,使文本具有耐读耐品耐嚼,越嚼越能嚼出其中有古蹴鞠和中国功夫味道,令我格外欣赏。从此,郭宏文的散文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所关注之一,凡他发在岁月的文章必读无疑。当然,那时仅限于单向的阅读欣赏,并没有过多的互动交流……

  其人:人文合一的人格魅力

  2010年4月,我接任《岁月》杂志散文选稿版首席版主,郭宏文正是散文版主团队的一员。我对自己团队成员自然需要有最基本了解——郭宏文是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有当过教师和记者的经历,早在1983年便痴情于散文创作,先后在《读者》、《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文学与人生》、《鸭绿江》、《安徽文学》、《辽河》、《岁月》、《荒原》、《西部散文家》、《汉江文学》、《华夏散文》、《东京文学》、《农民日报》、《辽宁日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稿件120多万字,在辽宁省具有“新辽西派”田园散文代表作家之称,在《辽河》杂志论坛颇受会员们尊重和喜欢的散文版主,怪不得他的文字如此老道,总能有意无意地把思想性与文学性熔于一炉,以感性的文字给予读者一种乡村文化的享受,还能让读者滋生理性的思索。

  经过一年来的互相协作和支持,尤其是作为同是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相逢在学会年会,有了直面接触,在某些被忽视的生活细节中,我对他有了除文字以外的了解和认识——郭宏文具有人文相合、相融、相洽的气质和品格,具有读文如读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人与其文本一样洁净豪爽,话语粗犷而不失文明,神态幽默而不失端庄,有英雄主义而不显个人威风,善调侃而不讥讽;处处以集体观念首当,十分注重团队协作;既具有北方汉子重情重义,肝胆相照的豪爽,也不乏观察细腻,敏捷机灵,谦逊大方的儒雅,实为难得的气质和品格,留给我的很深印象。

  会议结束,他郑重其事地送了我一本《山屯物事》。他告诉我,那是他的处女集,收入集子里的60篇文章,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从近三年所发表过的散文中一篇一篇精心挑选的,都是写生他养他的那个小山屯的。他很真诚地邀请我能参加他的作品研讨会,很希望听到我读《山屯物事》的感受,能看到我对《山屯物事》的读评。听他如此尊重之邀,我除了惭愧,更是惶恐。最近一年,我几乎被捆绑在撰写报告文学的调研采访中,虽然已近尾声,但出版前的论证、修改、校对等一系列细小又零碎的事却越来越多越杂,不但没有时间远行东北参加他的作品研讨会,甚于还很难说什么时候能空闲下来,能让自己静下心来进入《山屯物事》的鉴赏阅读状态,对能不能在他的作品研讨会前写出阅读感想,心里实在没有底。但是我非常清楚,自己再怎么忙,对于郭宏文的《山屯物事》处女集而言,我纵然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都不能成为拒绝他真诚之邀的理由。是的,对于郭宏文和他的《山屯物事》,我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他的邀请。因为他的不仅仅是我行走散文路上的一般文友,他更是我们《岁月》杂志论坛散文选稿版版主团队的一员,是一直真诚支持我工作的搭档,是对我尊重有加的好弟兄。我作为团队的首席,不只是有责任有义务要认真阅读自己版主的处女集,其实更应该自觉地带有感情阅读,带有理性分析。我人无力抵达他的作品研讨会,但阅读感言的文字是不能不到的。

  凝聚:观察力和归属感的魅力

  好的散文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无疑,郭宏文是善于观察的。他观察到的一滴水、两棵椿树、山道弯弯、四月的山屯等,还有叶落、梨花、枣树、黄瓜架、葫芦秧和豆包、豆腐、猪头肉,以及鸡狗、土窑、酒壶、嘎石灯和擀面杖等等,都是有灵有性有血有肉的,更别说是对于自己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这样近亲的感情文字了。这样的描写从表面上看,是写石头的,但本质上还是写人性,写人对于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写他对于这个小山屯的坚守,写他对于这个山屯的恋恋不舍和念念不忘,在他的散文中凝聚了他独特的观察和归属感的表达之魅力。比如《我家抱在藏木沟的怀里》一文,开卷便是——“藏木沟是辽西山区一绺子成百上千条沟中的一条,普通得日月听不清她的声音,星辰看不清她的身影。可是,她的模样、她的气息,我却熟悉得很,亲切得很。缘由呢?就是我的家一直紧紧地抱在她的怀里。……藏木沟继承着山峦的基因,紧紧地怀护着她的屯落、她的山乡人家。藏木沟在山峦的怀里,我的家在藏木沟的怀里。”郭宏文心里的藏木沟就是他的家,那里除了是家所在,更蕴含了乡土文化特质的本身就能给予人具有一种归属感。那几句——“我随时可以翻开记忆,那里封存了一种山谷回音般的浑厚声响,那种声响,就是让我魂牵梦绕的家的声响。我想,我抓牢了这种声响,也就抓牢了生命的源线。我家在藏木沟的怀里,无论我走到哪里、飘往何方,我可以用我骨子里时时轮回的这种声响,找回藏木沟,找回自己的家”,一下子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仿佛在郭宏文的潜意识里,已经蓄意摒绝了现代化的声音和速度,执著地要用脚丈量大地的情感,用行走弹奏的原始的节奏,用对挚情慢慢地拉开了“藏木沟”的帷幕,渐渐呈现出一片乡土大地,一个与现代化似有错落和遗忘了的山屯。然而,郭宏文在感受回归大屯时,山屯的流水赋予了他的血液,山屯的山石赋予了他的骨骼,山屯的植被赋予了作者的皮肤,山屯的时空丰富了他的思想,郭宏文把山屯赋予他的血液、骨骼、皮肤、思想融会贯通,倾注于笔下,这样的文章自然是有血、有肉、有皮、有骨骼经络、有思想,自然就显得沉甸甸活生生了。

  善观察的郭宏文,在其散文中却不事张扬,基于平静沉稳的心态,安静的叙述,用清澈的心河洗涤生活情感上的尘埃,在平凡的生活中筛选出不凡的细节,细致地观察其中的变化,并能抓捏住看似细小的事件,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把态度隐藏在文字的深处,用沉静的文字表述一个人沉浸于文字堆里的那种执著,从而由心灵深处涓涓地溢淌,传递给读者某种思想和情感,凝聚了观察力和归属感的魅力。

  嚼出:蹴鞠与中国功夫的味道

  蹴鞠与中国功夫是体育运动没错,与文字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没错,但这并不影响我在郭宏文的乡土散文《山屯物事》中嚼出其中的味道。

  虽然说中国的古蹴鞠只是一种体育运动,但又是一项非常讲究技艺的体育活动,其中很讲究直接的对抗、很讲究间接的对抗、还很讲究白打,但这三种技艺犹如散文叙述中所讲究的直接叙述(明述)、间接叙述(借喻、隐喻)、白描。我在读郭宏文散文时,总能联想到“蹴鞠与中国功夫”。为什么?因为我发现在他的散文叙述里,很讲究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能让我在他的散文里嚼出有蹴鞠技艺和中国功夫的味道——看似平静如海,却有追求汪洋洪泛,海涵一切的韵味。说到中国功夫,以静制动是中国功夫的重要特点。这一点,在郭宏文的散文叙述里相当明显,处处具有这样一种优雅宁静的美,强调在静中的变化,注意内外结合,内练心气(心灵感受的捕捉),外练身手(文字语言的精炼),刚柔相济,循环往复,富有弹性的张力,表现在大化流动的意蕴,通体透灵,不但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美,且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在他的《山屯物事》田园散文集里,就具有那种硬与软、明与暗、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可谓曲径通幽,从中反映了辽西乡村文化的特性。

  凡是稍有点文学知识的人都清楚,一个好的作者是有自己写作支撑点的,郭宏文自然不例外,他的写作支撑点就建于在把情感深化到文字中,使文字——诚、洁、实、厚成了有感情的符号。诚——情诚,散文之根本;洁——文字语言洁净,散文之灵秀;实——没有一丝伪在场,散文之底蕴;厚——有血有肉有骨骼有经络,有了思想的坚守,散文之重量!我个人以为,那是一个散文家作的真实功夫,而非绣花拳脚。有人说郭宏文是乡土田园散文的代表作家,但以我读郭宏文散文的了解和认识,个人以为他的乡土田园散文里不仅仅具有乡土味,更具有一般乡土田园散文相对缺乏的灵动性和哲理性。比如《一滴水的声音》(首发《岁月》杂志,被《读者•乡土人文版》2010年第9期转载),他写的一滴水以及与一滴水有关的事物所呈现出的一种声音,并非单纯地描摹大自然的水景象,赋予他笔下的水是以强烈的个性特征,挖掘出水能丰富人的想象,能净化人的心灵,能寂寞化为内心的丰盈的重要意义;呈现出的是人在特定环境里的特殊感受,能听到一滴水声音的妙趣——“主要源于我对一滴水的投入,对一滴水的观察和倾听。……关于大脑一滴水的问题,总在我大脑的空间里不停地转动,让我的眼睛凝厮 一种深邃”,再用一系列的比喻把这种抽象一一具体化、生活化、厚实化,通过对“一滴水来到泥土上”,“一滴水行走着”,“奔跑起来的一滴水”,“有时,听不见一滴水的声音,也是一件很害怕的事,甚至是让满山屯的人们,都着急上火的事……这时一滴血也许没人注意,但一滴水人们都在期盼”,“一滴水的驻足、行走或奔跑,都是山屯里的幸运事、大喜事,都是值得高兴的、庆贺的”的叙述,加重了一滴水的世界的重要意义,更加重了对一滴水的深刻思索,这种从一滴水翩翩而下,终归要归于大地的递进传达,抵达到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一滴水浓缩身体里的悠然体会和世界观的对比,形成了通过听一滴水的声音,看见清透的美丽,充溢着安逸和向往……此时聆听一点水的声音,那种美妙足以让人读后拥有更多的感悟,回味无穷。

  渗透:青瓷味

  青瓷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尤其讲究自然天成之美,讲究含蓄内敛的境界,也讲究造型和画意。俗话说纯净如青花,瓷器追求纯净优雅的美,这在青瓷中体现最为充分。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好的散文如同好青瓷,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对于欣赏而言,好散文既需要有一种能先声夺人的气势,也不能丢失简洁素雅,暗藏一种动态灵性之美,当然还需要能反映出文本的思想。按一般常理,自费出书大都是因为没处发表而为文寻找出路,但郭宏文的《山屯物事》绝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被他选入《山屯物事》里的,正是从发表过的文章中精选的,这就使他的《山屯物事》有了厚度和重量。《山屯物事》分为“屯事恬静”、“食味馨香”、“物语清新”三辑,其中“屯事恬静”最令我喜欢,我就喜欢其恬静中所渗透的那股淡雅的青瓷韵味,既有儒家美学强调温润细腻,又具有一种来自文本深处潜在力的冲荡。外表就像平静的水面,几乎没有涟漪,但里面却含有一股漩涡,冲突在内部展开,既有自然天成之美,又有含蓄内敛的境界,在文字符号中凝结了思想和历史,凝结了文中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的生命之爱,呈现了人与万物。

  在《山屯物事》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山屯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万物以生意最为可观,天地万物都包含量鲜活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所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如果与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在《山屯物事》里,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中的影响和母亲的伟大。母亲是个持家有道的多面手,不识字的母亲却承担了育儿养女教子的重任,这在《山屯物事》里处处能体味到。《守望梨花》中——“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硬是凭着那股牛筋一样的精气神儿,把一个八口之家,操持得衣有四季、食有三餐。母亲的脚在不停地行走着,脚停歇下来手又不停地捣动着,手停歇下来眼睛又不停地撒目。行走,捣动,撒目,是母亲始终不变的旋律。看着我们几个像小燕似的躺了一炕,母亲总感到属于她的时间太短太短,而她要使的力气却太多太多。……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小时候平均每人吃一年的乳汁,母亲的乳头,就要活生生地被我们嚼上六年。其实,我们几个又何曾只是吃了一年的乳汁呢?我一直纳闷,母亲和我们吃着一样的饭菜,哪来的那么多源源不断的乳汁呢?她吃的饭菜都变成了乳汁,那她自己的身体靠啥养着呢?她吃的饭菜要是养她自己,那乳汁又是哪来的呢?是骨髓里渗出的,还是血管里流出的?我在琢磨着母亲,母亲在时时地想着我们,可她却从没想过她自己”这段话,把山屯里母亲的无私、能干、勤劳等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美德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踩亮宅院到葱地的道》里,郭宏文用——“在母亲的眼里,居家过日子似乎是小菜一碟,没有愁事,没有烦事,本是紧巴紧拽的日子,却被母亲经营得欢欢乐乐、热热闹闹。母亲的心里有个小九九,就是付出多大的辛苦,也不能让孩儿们受委屈,日子一定要在全屯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母亲的眼里,真是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这样平静、安逸、祥和的叙述,并没有写母亲的伟大,也没有刻意渲染母亲如何了得,只是在以日常生活的“带笔”,把母的个性和志向和盘而托。

  《山屯物事》基于在敬畏自然之上,是对天地、对家乡、对亲情的敬畏与感恩,抚慰人生,融入作者灵魂、智慧与信仰,有着独特个性的精灵,荡漾起他对家乡和亲情的诗情,善于化抽象为具体,由具体截留出想象的空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而显示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真可谓纯净如青花。这正是郭宏文《山屯物事》的亮点。

  札记:后语

  合上《山屯物事》,凝眸似山水墨画的封面,目光锁定在这本书名上。“山屯物事”四字,不用说,已经奠定了这本集子的架框和底蕴,那里面的事物、事件、人物和故事,只是来自郭宏文家乡那个小山屯的,与散文的大千世界相比,无论是立题,还是创作素材上的选择,确实有其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些单薄;文本过于沉稳的建构和叙述,也难免减少了“新锐”的成分。就古蹴鞠与中国功夫而言,其本身是很在意弃旧创新之修炼的,非常注重在运动中不断地精炼。散文也是如此。

  在此,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郭宏文的第二部散文集,一定会以“璧坐玑驰,沉博绝丽”的姿势面世!

  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阅读感言,与宏文共勉!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四字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