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 | 葛红兵谈写作⑩:非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90 0

名师课堂 | 葛红兵谈写作⑩:非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编者按

亲爱的少年读者,你喜欢写作吗?你是下笔时如与友交谈,文思泉涌,酣畅淋漓;还是提起笔如临大敌,抓耳挠腮,痛苦不堪?为了帮助读者走出写作困境,提高写作能力,感受写作乐趣,《少年月刊》(初中)《名师》栏目邀请到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著名作家葛红兵教授,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著名作家李君威博士,撰写“葛红兵谈写作”系列主题文章。葛教授、李博士将教你在写作中如何坚持你的内心,真实表达你对世界的感受,挖掘你的写作潜力。在这里,写作有趣又简单,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独立有趣的灵魂。

本篇文章末尾附写作题,热情鼓励各位老师、同学按写作题要求进行写作练习。

名师课堂 | 葛红兵谈写作⑩:非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本文出自2022年7、8期《少年月刊》(初中)

非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葛红兵 李君威

把“作文”当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作文”的成品叫“习作”,不叫“作品”),这是我们过去作文训练的一个遗憾。其实,作文也是一种创作,作文也有创作作品的目的。

新的作文观念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年国家颁布的新课标,强化了“创作”“创意”等表述。作文训练中,创作的要素增强了。在不强调“创作”“创意”的时候,习作者不需要理解“虚构”“非虚构”的问题,但是,当“作文”也是一种“创作”的时候,问题就不一样了,它就需要虚构,也需要非虚构。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就会感到困惑:创作需要虚构,那虚构意味着可以说假话吗?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虚构不是让我们说假话,相反是让说出来的“真话”很有力量。反过来,那非虚构呢?是不是非虚构就意味着一切都要写真实?其实,也不是这样。

非虚构可以指一种文体,也可以指一种创作方法。作为文体,它指以“事实”“亲历”为前提的纪实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大多数作文,其实都是非虚构的。但是,非虚构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精髓是“精神诚实”,在写作方法上,也可以用非虚构的方法来提升它的表达效果。作为一种方法,非虚构要求我们把写作者的“个人”视角放进去,把“个人”的真情实感放进去,让作品获得非常高的“拟真”效果。

之所以我们在讲虚构的同时,要回头来讲非虚构,是因为在虚构创作中,非虚构的写作方法常常是基础。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人物如“钟楼怪人”等也是虚构的,但是,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描写却是非虚构的,例如:

那里有三个联在一排的大门,有二十一个穿着旧的绣花袍子的帝王的神龛,中间的巨大天窗被两个小小的横窗护着,好像一个牧师被执事和副执事陪着一样。一座镂空花的高楼,用它细细的柱子撑持着一个沉重的天花板,最后是那两座黑而厚的塔带着它们倾斜的檐屋——部分和谐,全体壮丽,每隔五大步一个地安排着,呈现到眼睛里来,虽堆积而并不混乱,带同着无数雕刻的和塑造的肖像,很适合全体的庄严伟大,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石头交响乐……

这实际是一种非虚构的描写,读这一段,你会感到仿佛雨果就站在巴黎圣母院大门口的广场上,他正在看着巴黎圣母院,然后,他把他看到的如实地描绘给你听。

同学们可能会有误解,觉得创作就是要写虚构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恰恰相反,越是基于虚构的创作,它就越是需要非虚构的写作方法。《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和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巴黎圣母院》里雨果对街道、建筑、物件等的描述却大多是基于非虚构手法而来的。因而,你会感到它非常“真实”,读它的时候,你仿佛置身十九世纪真实的巴黎。事实上,如果你读过《巴黎圣母院》,再去今天的巴黎旅游,你会感到它如此的亲切和熟悉,因为你曾经在雨果的小说里真切地见过它。

我们再举个例子,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写的是二十世纪的上海,故事和人物整体上是虚构的,但是,我们看这一段王安忆关于上海弄堂的描写:

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画都清晰的。再接着,山墙上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似的。第一缕阳光是在山墙上的,这是很美的图画,几乎是绚烂的,又有些荒凉;是新鲜的,又是有年头的。这时候,弄底的水泥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弄要比前弄的雾更重一些。新式里弄的铁栏杆的阳台上也有了阳光,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这是比较锐利的一笔,带有揭开帷幕,划开夜与昼的意思。雾终被阳光驱散了,什么都加重了颜色,绿苔原来是黑的,窗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阳台的黑铁栏杆却是生了黄锈,山墙的裂缝里倒长出绿色的草,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了灰鸽。

看上面的描写,你是不是会感到,这是某个早晨,作者站在高处,俯瞰着整个城市,她正把她看到的真实景象一笔一笔地描绘给你?这种描绘让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它用了非虚构的技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在虚构的故事里用非虚构的方法描写各种建筑、街道、物件、人物外貌和衣着等,让你的虚构故事里充满非虚构的各种纪实“细节”,让你的故事“栩栩如生”。

【写作题】

自拟题目写一个童话小故事。以你非常熟悉的一栋房子及其内部结构的描写开始你的故事,描写的顺序是你从外面走进去(由外及里),进去之后,按一间一间房子,一个一个物件查看的顺序来写(当然,有的房间、物件,你会写得详细些,有些你会写得简单些),然后,把你虚构的主人公——迷路的小狗“悦悦”和刚刚下班回家的屋主猫咪“萍萍”放进去,写一个萍萍开始对悦悦很敌视,想把悦悦赶出去,到逐渐感觉悦悦很友善,最后两人成为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记住,这个故事并不神奇,人物也不是特别有吸引力,但是,他们互相躲避时藏的地方(例如衣柜),敌视时手里拿的各种武器(例如晾衣架),却是你熟悉而非常有“意思”的内容哦!让你的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吧!

名师课堂 | 葛红兵谈写作⑩:非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葛红兵

1968年生,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引进者、创建者,学者、作家。现任上海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完成国家级社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各级横向项目等二十余项。在CSSCI 杂志发表论文过百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转发数十篇。

名师课堂 | 葛红兵谈写作⑩:非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李君威

山东高密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博士,青年作家。先后在《野草》《作品》《湖南文学》《香港文学》《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出版有长篇小说《昨日之岛》。另有论文见诸《新文学史料》《励耘学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刊物。

监制 | 孙亮

编辑 | 王继斐、武蹈

新媒体邮箱:snykxmt@163.com

往期精彩

2023年度《少年月刊》开始征订啦!

佳作推荐 | 两则有点甜、有点暖的小故事

校讯 | 这些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特色作业真吸睛!

新刊速递 | 2022年11月刊精彩看点先睹为快(附用稿通知)

校讯 | “双减”之下,这些学校活动让队员们全面发展!

佳作推荐 | 他们眼中敬佩的人与强大的祖国!

名师课堂 | 葛红兵谈写作⑨:再谈什么是虚构,以及如何进行虚构

校讯 | 把美育融入课堂,这些学校这样做……

少先队建队纪念日| 队旗飘扬,三秦少年展风采!

标签: 描写人物的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