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61 0

水浒传鲁智深成佛了吗?当然成了佛,且鲁智深的成佛,一直是有人在“引渡”,比如刚落发出家五台山,智真长老就道:“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且随后又两次点化鲁智深,留下了两段判词: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第二次是征讨方腊前,又道: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信而圆,见潮而寂。

不但智真长老点化,鲁智深一路行来,到了关键时刻,边都有神秘高僧相助,比如鲁智深擒拿方腊,就是在一位高僧的指引下完成。最关键的是最后,当鲁智深圆寂,你看大慧禅师那法语: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这不是成了佛是啥?所以鲁智深在水浒中的待遇那是相当高的,好多位高僧为他铺路,点化他,这一切用“护法”两个字都不为过。那么问题是,凭啥鲁智深能拥有这么高的待遇?

这其实就不能从鲁智深的经历来看了,而是站在北宋当时的大环境中去观察,皆知宋徽宗是非常崇道的一位帝王,自称是“道君皇帝”。可想而知,在这种大环境下,是不是就有了佛道之争?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即佛家在北宋时期的地位,根本没法跟道家比,故而鲁智深在水浒中的表现,其实就是代表着佛教入世——纯粹无私而刚猛忘我,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战斗。所以鲁智深能得到那么多高僧的“护法”,无非是一种组团竞争。最终的成佛,则堪称达到了这一目的,起码在水浒传中,论口碑,鲁智深从来都排在前两位。

与鲁智深相对应的是公孙胜!这位道家子弟在水浒中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般,堪称随性。一出场就敢劫持生辰纲,这就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了,因为宋徽宗崇道,身为道家子弟的公孙胜可谓是得利阶层,按理说应配合宋徽宗才对,可为啥他反了自己的阶层呢?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只能证明公孙胜意识到了宋徽宗时期的大危机。皆知自古道家从来都是“盛世在深山,乱世在人间”的形象。比如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等人因都带有道家色彩,故而也被塑造成了道家代言人的形象,出世的目的就是想要“救世”。

这个套路《水浒传》也不能避免,为此这才出现了公孙胜,一出手就用极端的手法,反了自己的阶层,代表道家发声:这已经是个乱世了!也正是在干完这件事后,当宋江上了梁山,公孙胜突然离开,同样含有这层意思。即,能收拾乱局的人(宋江)出现,我也就告辞了。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这并非说明公孙胜认可宋江了,而是根本就不认可,因为道家的做派是认可你,就辅佐你。不认可你,我就挥手云游去。其实这已经说明了,道家的尴尬,因为宋江的本质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连他自己都这样说“自幼曾攻经史”,故而宋江一直在推行,儒家的忠义!

鲁智深代表的佛家,其实也非常不认可宋江的儒家,不然也不会几次三番的阻止招安,但奈何“鲁智深”在水浒中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佛家得到认可,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而公孙胜却不是这样,他是本想“救世”的,奈何却被儒家的宋江所把持住了大局,救是救不了,只能很尴尬的出现在水浒中,本来都走了,却还是被李逵代表宋江,用斧子给“劈”了回来,即,公孙胜不想忠义,那就逼着你忠义。

在这种情况下,公孙胜的道家只能选择跟儒家的宋江合作,但却无奈丢弃的“入世即救世”的初衷,就干一些“正法”的事,且在剿灭称帝的方腊前的离开,是清楚的表态:帝王之争,道家不感兴趣。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其实也就是说在水浒中,佛道儒,三家都推出了代言人。佛家和道家虽对儒家的宋江不满,可有无可奈何。鲁智深最终成佛,貌似是正果,却是最终逃避而去,用成佛的圆满,表达出了遗憾或缺憾。

而公孙胜的道家,因没有完成“入世即救世”的目的,自然也就无法跟姜子牙、张良、诸葛亮等道家前辈想比,所以只能低调表示不能成仙,还需修炼,反而显出了积极意义,公孙胜还在人间,只不过在修炼(继续深造,等待时机)罢了……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