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2 0

在古代,孩子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古代世家都有着子嗣这一说法,子嗣代表着家族未来的希望,古人都希望自己的根不会断,能够一直留有孩子延续家族的血脉。由于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将孝道作为伦理基础,确立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从而促使人们越来越重忠孝。

在未来的进一步解读中,将子嗣的传承作为孝道的根本,如果没有子嗣传承,那么可以断定不孝,有违祖先遗训,所以,古代人总是注重留有子嗣。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包拯图)

无后问题可谓是古代社会最大的家庭问题,如果大夫人无法生育,那么地位将会一落千丈,这可以说是母凭子贵。而后,包拯作为一代清官,包拯在晚年的时候丧失自己的孩子,儿媳也并没有孩子,直接导致包拯无后了。就在包拯六十大寿绝望的时候,他的儿媳却抱来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告诉包拯这是他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包拯图)

一、包拯只有一个儿子

包拯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他刚正不阿,可谓是当朝最有名的清官,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包拯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和塑造与当时黑暗的社会有关,当时由于黑暗的统治氛围,群众热切寻求社会的正能量,于是包拯这一形象受到具体刻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拯出现的方式总是充满正能量,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是一个英雄人物,侧面反映古代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因为包拯的形象过于高大,一个全面的英雄人物还需要与社会接壤。于是,赋予包拯人物形象一定的人性和世俗性,以儒家的思想和观念要求,反映当时儒家忠孝的观念和精神。在包拯成婚后本是美满的,包拯和妻子董氏顺利生下他们的大儿子,后又生下女儿,本是儿女双全的美满,却未曾想过会出现意外。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包拯的儿子出生就代表着世俗社会,能够留后,因为包拯的儿子出生时包拯已经是高龄了。所以对于这个孩子包拯很重视,也是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统治者对包拯比较重视,在包拯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授予官位,希望包拯儿子长大后能够继承其衣钵。

此后,包拯就只有这一个儿子,再没有其他孩子,但包拯尽心教育自己的儿子,早早为儿子挑选夫人,后迎娶夫人崔氏,希望儿子能够早点为包家开枝散叶。后来崔氏也顺利生下孩子,包拯也有了自己的孙子,这时包拯也算是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意外却发生了。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二、失去孩子,包拯无后

在包拯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意外,包拯的儿子因病去世,这对于包拯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包拯还有一个孙子,他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孙子的身上,但四年后,包拯的孙子又意外去世,这对于包家上下来说都是一次沉痛的打击。本身包拯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接连失去儿子、孙子后,包拯真的成了无后。

儿媳妇崔氏的打击更大,她不仅失去了儿子,还失去了丈夫,当时崔氏还是很年轻,包拯让儿媳妇崔氏再嫁,但崔氏不愿再嫁,严守贞操。包拯也只好作罢,感到一丝的欣慰,但是失去后代的痛让包拯难以承受。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后来,包拯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但还是积极寻求办法解决无后的问题,无后在古代对于家族来说是大事,是不孝的表现。包拯此时已经50多岁,而他的妻子董氏也不具备生育的能力。为了延续后代,包拯又娶了妾室孙氏,现在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到孙氏的身上,希望孙氏能够为包家延续后代。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将孙氏娶进门的一段时间内,包拯与孙氏共同生活了很久。但孙氏始终没有怀上孩子,包拯也只能作罢,慢慢接受了自己无后的悲剧。

等到包拯58岁的时候,这件事只能深深埋在他的心里,并隐隐作痛。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包拯图)

三、儿媳妇崔氏所说的儿子

包拯无后后,慢慢走了出来,依然廉洁判案,有着非常顺利的官途,在包拯60岁大寿的时候,官场上很多朋友前来祝贺,包拯也感到非常开心,对前来贺寿的同僚热情款待。

本来包拯的心情还是喜悦的,但酒气总是能勾起人的愁思,看着来来往往的孩童,包拯又想起来自己的孙子,感到悲痛万分。虽然自己现在有着平坦的官途,但却没有个后代能为自己祝福。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看到包拯露出悲痛之色,便也明白包拯这是又想起自己的孩子了,正打算出声劝慰的时候,儿媳妇崔氏走了过来,牵着一个孩子说:“其实,你还有一个儿子。”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愕,包拯也感到无厘头,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崔氏这时也看出了大家的惊愕,就接着解释,这个孩子其实是之前妾室孙氏的孩子。当时包拯与孙氏共同生活,以为没有坏孩子,就将孙氏送了回去,但在回家的路上崔氏就发现孙氏有一定的孕吐迹象。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过了一段时间后,孙氏就开始显怀,肚子越来越大,后来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件事情崔氏知道后并没有声张,想要在包拯60岁大寿这天给他一个惊喜。

包拯看着自己的小儿子,感到无比欣慰,包家终于有后了,也算是可以告慰祖先。这个孩子的到来可谓是让包拯的人生不再悲惨,带来了新的希望。

包拯晚年无后,六十大寿时,寡居的儿媳说:这是您两岁的儿子

结语

其实,这一历史情节的出现也说明了包拯只是一个普通百姓,虽然他有着超强的办案能力,但是也是一个世俗的人。遵守儒家的伦理观念,对于孩子比较重视,孩子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子孙满堂,高官厚位对于一个古代人来说是最好的状态,包拯显然只做到了后者。包拯孩子单薄,本身就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死后就再无后继了,但还好有孙氏带来的小儿子,对于晚年的包拯来说也是一个慰藉。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都比较注重子孙,注重子孙的传承,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后继有人。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