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常亚钧先生书学论著《二十四书品》研讨会(四)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74 0

  第五节 关于二十四种典型书法品格的考评

  与其它文艺评论形式相比,中国古典书评在历代并不失语,不乏精妙的语言描述,且生发出许多流传至今的风格概念。这些艺术概念对古代的诗歌、文学、绘画美学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成为今天我们观照历史、阐释古典书法的一个很好的审美尺度。有关诗、书、画、文之品评风尚熟先熟后的问题历代并无详论,我们知道,这方面的文章或语辞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以后诗、书、画、文等艺术门类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渐丰富发展,又派生出许多鲜活的艺术语辞,历代沿袭,约定成俗,固定为风格概念。例如,唐代著名的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许多有关描述诗歌艺术境界的风格概念,就源于唐代及其之前的古典书论。如沉著、自然、劲健、高古、精神、疏野等等。连诗评语言也深受袁昂《古今书评》中以自然事物和人物形象喻书思维方式的影响。当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也同样影响到了绘画美学,如清代黄 撰的《二十四画品》就完全仿效其语格和体式。这更说明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是具有通感效应的。加之,中国古代书家的身份具有文化多重性,做为个体存在,他们并非纯粹的写字匠,而是士夫文人,或文学家、诗人、画家,在他们身上正体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的统一体。如苏东坡便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既是文学家、诗人、词人、画家,又是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书法家。书家身份的文化多重性,也就为我们研究书家个案提供了多个审美视角。应当说,要真正品评一位古典书家及其作品其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我们始终不能生发原生态的独立审美知觉,因为,在我们赏读一件古典作品的时候,它与我们之间早已相隔上千年或者几百年,这中间不知生发出多少足以诱发我们审美错乱的风格描述,诸多的风格概念或语辞的堆积和叠加,你想跳出这一强大的历史语境几乎不可能的。就象我们去探索某一遥远的行星,你不可能在星际旅行中脱离各种宇宙射线的干扰,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引力场。要想无限接近书家作品的原生状态,回复历史的真实,就必须越过重重审美的智障,在这个过程中也还要具有一种思维的定力和自主性,过早地偏向那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探索真知的差异。而在这些由前人设置的审美智障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各类纷杂的风格评述语辞的刺激和干扰。既然如此,我们干脆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抓住一个关键的历史结,进而顺藤摸瓜,就能找到合目的性合理性的那一点,而这个关键的历史结,就是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那些典型的风格概念或语言描述。这些语辞在历代书论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一定连接着历史生发的两端,保存着有关书家及其作品年代的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这样看来,这项工作颇能诱人深入,因为有时候你会在顺着线索上下探索时能获得所期望的奇妙收获,进而,有一种美的快感。然而也有些时候,你却会发现其实历史只是一片空白,它成为一个无法复原的断层,并不构成一连串的记忆。干脆舍弃,另辟蹊径。不如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利用中国古代书家的多重文化身份,可以偿试通过诗歌、绘画、文论等美学领域中寻求类似的快感,因为中国古典的诗书画文之间是心心相印的。这种收获常会弥补书论中的不足。当我们一次次品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谢赫的《古画品录》,钟嵘的《诗品》,陆机的《文赋》,曹丕的《典论》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语》的时候,你会否认那种审美的感觉与书法不相通呢?感谢我们的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历史财富。他们的创造也许不在于全面而深刻,而在于原创和超前,是后人生发新知的源泉。

  《二十四书品》显然是受到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思想的启示,但司空图的品评模式也许只适用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丰富而奇妙的形象思维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二十四书品》只是套用了他的一个简单程式,其中对每一种风格的阐述都是基于历史发展线索的,是站在史学、美学两个高度去做双重的考察和观照。对于二十四种风格的筛选也是根据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时代书风的要求精心摭拾的。每一种风格概念,它本身其实存在于历史之中,并被历代书家认同的,且上下之间可以构成一个审美体系。不可否认,也有个别风格作为一种美的式样,属于历史的真实,然而却没有被人们从理念上加以系统地总结概括。如狂纵,自唐代旭、素创制狂草以来,才出现有关“狂”和“纵”的书法风格语辞,但并没有合而形成“狂纵”这一风格概念,但对于狂草这一极端的艺术形式舍“狂”“纵”二字又其谁呢?而欹侧早在魏晋楷书创作上,如钟、王时期就已经习以为常了,是一种时代的共性风格。但唐人下笔应规入矩,在回归晋人当中有意消解了魏晋书家的这一典型的欹侧体势,反而趋于平正,以致于后来一些书家视唐人平正为正宗,忘记了魏晋人的欹侧存在。到了宋代,苏、黄、米三家再次吸收晋人的欹侧体势时,特别是米芾的行草书欹侧多姿,就受到了朱熹等人的饥刺。至元代赵孟頫又复归平正,毫无险绝欹侧之势,然而到了晚明张瑞图、徐渭、王铎、倪元璐、黄道周等人,又把这一欹侧体势运用到了狂草书法上,创造出了截然不同于当时帖学的新理异志,在中国书法史上又一次掀起浪漫主义书风的狂飚。朴拙是最早由老庄认知的一种大美,中国书法是以抽象的线条诠释这一大美的最好艺术表现形式,但中国古典书论很少有人用朴拙这一术语来直接描述书法风格。对于这样一种至高境界的大美,如果回避它的真实存在,或者视而不见的话,那么中国书法审美体系将是先天不足的,也是不完善的。淡雅这一书风在明代以前很少有人偿试创作,即使有其风格含量也不足,在这一点上,明代的董其昌可谓功莫大焉,他创造了淡雅书风的美学形式,在淡雅这一路书风中没有人能超越董其昌。董其昌不仅一生追求淡雅,而且在理论上也较早地给以阐述,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皆有记载,只是当时他并不习惯用“雅”,这是不完善的,因为淡不能没有雅,否则,便会失之粗俗,因此,淡雅这一概念,其实出现较晚。对于平正,人们总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规正,而它应是孙过庭所说的由险绝复归平正之平正。平是由险入平之平,正乃由奇反正之正。这在董其昌、傅山等人的著述中均有论述。如果以辩正之观点去看待平正,则平正之境界高矣。狠藉在中国古典书论中少见,多数书家视为异端。起初是一个贬义的称谓,但自从孙虔礼“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一语即出,很快便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对于张芝草书状态,以“点画狼藉”去描述简直是一个精妙的语言创造。作为一种章法,狼藉是狂草创作进入忘我境界时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崇高一词源自西方美学,中国古典书论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壮美,如中国古代儒道哲学中关于大的描述,指的就是壮美。但是当我们用于描述那些具有悲剧性境遇的家的创作状态时,崇高美要比壮美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痛感和亢奋激情。

  也许人们会体感到,有关书法风格术语的创建,多数见之于宋代之前,尤其是晋唐,应当说汉魏六朝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觉醒的历史转捩期,加之,这一时期人伦鉴赏之风与文艺领域的品评风气相得益彰,也相对促进了书法艺术审美活动的深入,唐人对这一历史现象及时给予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中国书法笔法状态在唐代实现了历史的沉淀和整合,各种崭新的风格概念在此不断滋生,艺术思维在这个伟大国度里再度活跃起来,时刻充满着一种创造的才情和激奋。如李世民、孙过庭、张怀瓘、蔡希综等人都是当时颇有建树的书法理论家。宋代的苏、黄、米三人更具一种文化张力,他们以其自身的文艺天赋来观照书学,丰富了书法审美的风格语言。因此,我们考察中国古典书法风格概念时,应重点关注宋以前的书论,而宋以后的书论大多是在重复前人的创造,使用古人的概念。但是,有一个历史事实必须承认,那就是对于碑学风格语言的总结,离不开清代书家的智慧。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刘熙载等人都是碑派书法方面的理论家,他们从史学、美学两个高度对于碑派书法给予认真地理论梳理和风格概念的总结。特别是康有为似是一个风格概念的大批货商,由于个性偏激,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许多审美概念都是对古人风格的概念的支解、杂揉和硬拼,有些的确闪烁着书家智慧的火花,但也有一少部分语辞让人感到生硬冷僻和粗俗不堪。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书论中爬梳整理并认真抽绎出有价值的书法风格概念,既令人兴奋不已,又常给人带来惆怅。我们多么希望能有一台高智能的机算机来帮助筛选摭拾,但机器毕竟不是人,它没有思维功能,没有审美理想,我们要的不是数量,而是其中的学术价值。因此,相比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书法风格概念,这二十四种风格其实只是沧海一粟。它们只能是众多书法风格中一些典型代表,特别是在多元化创作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野异常开阔,艺术思维异常活跃,创新式样层出不穷,书风更加变幻莫测,对于现代书法风格的认定会更加困难。好在,这二十四种风格表述只是一种历史参照,一个思维模式,一条透析古典书法风格美的途径,如果能从每一种风格的生发演化中得到一点点的历史灵感,这就足够了。其实,从每一种风格的演变中,即可窥探到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位书法大师存在的真实理由。各种书法风格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渗透的,常会叠加在一位书家身上,成为一种新的复合风格或者干脆被叫做其它风格,风格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境界高低的差别、创作功力和技术含量到位程度的不同而已。对于一种风格无论你喜欢与否我们都不能忽视历史上那些曾经衣钵相传的书家个体,更要学会聆听大师们的教诲,找准属于自己的风格坐标,深入地进行艺术的探索。我们未必重复历史,幻想在同一风格群落中占居鳌头,而最终成为历史大师,但我们可次学会融通和嫁接,实现新的创造,在历史的长度上加长一小步,在前人的高度上升高一厘米,也就是说,在风格的也缘上再创风格,在大师的边缘上催生大师。这也许就是《二十四书品》给予我们的一点历史启示吧。

  注释:

  ①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版,第171页

  ②同上书第161页

  ③同上书第238页

  ④《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1版第117-118页

  ⑤⑥⑦⑧⑨⑩⑿⒀⒂同上书第129页、第175页、第179页、第362页、第355页、第656-657页、第314页、第2页

  ⑾⒁⒃《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 1993年8月第1版第180页、第54页、第55页

  ⒂⒅(2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2页、第314页、第555页

  ⒄⒆⒇(21) (23)《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55页、第147页、第151-152页、第179页、第531页

  (24)《清前期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第84页

  (25)(26)(27)《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0页、第355页、第124页

  (28)《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667页

  后 记

  本书择取传统书法史上约定成俗的二十四个典型的风格术语,力求站在史学和美学的高度,通过对其生发的源头、演进的历史轨迹及书风嬗变的共性现象和个案事例,进行详尽地梳理、考证、评述,以期为当代书法创作和研究提供一种历史的审美向度和品评标准。

  鉴于选题上的原因,本书不可能为读者提供一种全面而深刻、宏大而周密的书法品评理论体系,其必仍然只是全豹窥一斑、大树见一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此书成稿于2009年,曾经中国书法学术委员著名书法理论家西中文、黄君、姜寿田诸先生的过目点化和真诚鼓励,在此一并感谢之。

  常 亚 钧

  2011年12月6日

标签: 法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