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精神这样延续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60 0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举行。三亚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袁院士生活、工作多年的地方,在其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来自海南、湖南两省有关部门领导,以及袁隆平院士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相聚一起,共同追忆和缅怀其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怀。本报记者 王祝华摄

◎本报记者 俞慧友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怀着对这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的深切怀念,人们自发组织起对他的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一座楼,记牢名誉校长的科学精神

5月20日,湖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和袁隆平院士的妻儿,他生前的同仁、学生、好友,一起默哀,深刻缅怀老先生。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为纪念这位校长和农业领域杰出科学家,学校将第十二教学楼正式命名为“隆平楼”。“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也希望时刻激励广大师生学习他爱党爱国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学校党委书记陈弘说。

5月22日,湖南农业大学部分师生代表还来到袁隆平院士陵墓前祭奠,他们希望“赓续隆平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记者还了解到,学校正筹建袁隆平院士纪念馆。目前,他们已收到袁隆平院士家属代表捐赠的老先生遗物26件。

一系列书籍,记录对老先生永恒的思念

不思量,自难忘。

为纪念袁隆平院士,湖南省委宣传部拟组织袁隆平纪念馆、湖南省新华书店、省图书馆、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纪念袁隆平院士出版物”集中展示。

科技日报记者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袁隆平》,以新闻报道纪实形式记录了袁隆平故事,以“一系列报道、一座城的送别、一群人的缅怀、一种精神的传承”为主线,系统整理、影印海内外各界悼念、追忆袁隆平院士的盛况。

《把功勋写在大地:袁隆平画传》,则以300余幅关于袁隆平院士的珍贵图像资料,全面再现“当代神农”奋斗与奉献的一生,还原一个既有深度又温暖、亲切、立体的科学家形象。《杂交水稻》也正式出版《纪念袁隆平院士专刊》。

一份成绩,科研工作者对他最朴实的纪念

“杂交水稻在我国推广近50年,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种子生产优势不太明显。随着水稻种植方式越来越轻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老先生鼓励下,以小粒型不育系选育为突破口,实现了杂交制种混播混收、机械分离全程机械化制种,成功选育和通过审定了卓201S等6个小粒型水稻不育系。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卓两优0985、卓两优141产业化过程中,供不应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说。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实质上也是产业发展梦。

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邓启云,十年前在老先生支持下创办“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十年后的今天,成功构建了基本完善的杂交水稻研发、生产、推广团队和体系。“我们会积极为杂交水稻产业化,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邓启云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回忆,2020年12月20日,老先生就2021年超高产攻关工作做部署定下两个目标:一是双季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二是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去年,湖南省衡南县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基地达到亩产1603.9公斤,成功实现了周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另一个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目标,仍有30公斤差距。“今年我们在全国设立5个点。从现在情况看比较乐观,如果后期天气条件好,今年有望在1—2个点实现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一粒种子一片林,种下传承和希望

观看袁隆平影片,参观袁隆平故居、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5月22日,湖南怀化洪江市在安江农校纪念园组织了“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活动。

洪江市被誉为“物种变异的天堂”。曾经,老先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37年,在这里发现并培育出杂交水稻。作为杂交水稻发源地、袁隆平院士第二故乡,当地一直努力传承他的“种子精神”。他们表示,要学习袁隆平,“做一颗爱党爱国为民的好种子,一颗创新奋斗、攀登高峰的好种子,一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好种子”。

湖南省农科院则启动“院士林”植树活动。他们拟以植树之行传达育人理念,传承薪火,激励创新,切实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现场,23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携手1名该院青年代表,1名少先队员,共同栽下1棵树木。“院士林”寓意着科学、创新、奉献、传承和希望。

标签: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