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论道话人生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2 0

谈经论道话人生

《中华经典之道丛书》

顾作义 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22年8月

■阮清钰

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在价值观如此多元的现代,答案恐怕会是见仁见智。我们何以安身立命,又该如何成就一番有意义的人生?对此,顾作义(笔名顾易)先生新近编著出版的“中华经典之道丛书”做了孜孜的探索,也有了独到的回答。

研读中华经典内容,关键在于回应时代之问、回应当代人的生活之问,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这些经典著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本套丛书共8册,主要选取《劝学》《黄帝内经》《道德经》《菜根谭》《六祖坛经》等传统书籍或经典篇目做新的解读和思考,分别讲述了学习之道、养生之道、辩证思维之道、处世之道、修心之道等。这是他继“中华经典现代解读丛书”(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之后,对于中华经典的又一套深入浅出之作。

五百多年前,有名十一岁的孩子问私塾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得到的答案是“惟读书登第耳”,他却表示怀疑,认为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他的老师和父亲听了都大笑,认为这孩子过于迂腐,不切实际。这个“说大话”的孩子就是明代阳明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其后他差不多是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践行了“学做圣贤”的志向。

如果说此前的“中华经典现代解读丛书”主要是对于儒学经典的现代演绎,那么,这套“中华经典之道丛书”的视野更为宽广,选目也更为多元。而且作者自言,他对于文本的解读,又融入了“三新”:选择新的视角、实现新的转化、致力于新的超越。以一部经典为范本,选择一个主题,在“贯通”两字上下功夫,观照当下、学以致用,寻找传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所以此次选本主要力图贯通儒释道、道术器、文史哲。当然,其写法、观察和切入,依然是小视角、深透视,通过解剖一部经典图书或一篇经典文字的中心要义,同时贯通古与今、中与西,要其旨归,则在于“谈经论道话人生”。

所谈之“经”,已不仅限于儒家经典,而是贯通了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所论之“道”也不是幽深玄远的形而上之道,而是“不远人”“不可须臾离”的“人生之道”。作者在丛书《总序》最后写道:“中华经典之道丛书的写作,让我重温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心灵的修炼。”因此在我看来,这看似云淡风轻的“谈经论道话人生”,实际上是作者欲以“经典之道”,熔铸古今,融通中外,成为可供现代人知行合一作参考的新“心学”。

“经典之道丛书”以中为本,西为用,古为今用,正力图通过对经典的“谈经论道”,寻绎“人生之道”,因此对于人生的关切才是作者的目的。试从现有的八册寻绎其中的思路,其实恰与《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契合之处,但又有新的理解、拓展或扬弃。虽然注重的仍是“以修身为本”,但在儒家传统修身的基础上,又引入禅、道两家对辩证思维、养生、修心之道的观照,同时倡导内修于心、外修于行,着眼于探讨处世、生命关怀和用人之道,这些并不是家国天下的大道,而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关注,很好地切合了当下与个人的需求。

人之为人,既是自然(生物)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更是精神主体的存在。这三种范畴是统一的整体。无论哪种存在,都需要加以修养和守护。

首先,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其本然,则养生实为人之生存的第一要义。《〈黄帝内经〉之养生之道》回答的即是这个基础问题。但本书更突出了养生需从养心开始,进而养神、养德、养形,这正是人与其他生物的特异处。同时又强调天地人和是养生精髓,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其次,人作为精神主体存在,是其实然,则修身即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个“修身”,既有儒家的学习之道、道家的辩证思维,以及禅的修心之道等,其中还有对女性修养之道的独到观察。如《〈劝学〉之学习之道》主旨是阐明学习就是学习圣贤之道,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积善成德,涵育君子人格;《〈道德经〉之辩证思维之道》强调采用辩证思维开发大智慧,使人明白学会科学、辩证的思维,是一个人拥有智慧心智的途径;《〈六祖坛经〉之修心之道》主张修心要修“善心”,其关键在于培养慈悲心、平等心、正直心、孝敬心、恒久心、忍让心、广大心、自省心;《〈列女传〉之女性修养之道》则是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的观点,从古代杰出女性的事迹中汲取营养,讲述当代新女性的修养之道。

再次,人作为社会存在,是其应然,为人处世即是人内修外行的基本方式或准则。这套丛书特别关注处世、用人和生命关怀之道。如《〈菜根谭〉之处世之道》则强调为人处世是人生的一大学问,要学会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而《〈人物志〉之用人之道》更全面阐述了识人、用人的规律,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古人识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重德重材,尤重性格”是用人的准绳;而《〈庄子〉之生命关怀之道》可让当代人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价值,用生命关怀彰显生命的长度、温度和厚度。

正是这样的视野、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思路,这部丛书才愈发出新出彩。其实,不管是谈经论道也好,是经典新解也罢,寻其宗旨,即在于“与高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人生对话、与生命对话”,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过好人生。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