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138 0

导语: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日寇入侵、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民族的危亡与国家的命途多舛催生了一部部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爱国导演。蔡楚生正是凭借其现实主义的笔触与强烈的爱国热情,执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新女性》等优秀电影作品,将其难以言说的仇敌热血与爱国热情投入到电影中去,为观众带来心灵与视觉的冲击。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蔡楚生

本文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为例,从蔡楚生其人生平经历、电影艺术手法以及对当代电影的启示三种维度来分析蔡楚生其人的作品风格源流以及其作品背后隐含着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1、蔡楚生: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蔡楚生,1906年生人,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左翼电影导演中具有代表性导演的其中之一,之所以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是因为他的电影作品中始终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基调。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蔡楚生与他的剧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尚处于旧社会的中国,军阀割据混乱、统治阶级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日寇入侵后国家陷入危亡时刻,正值多事之秋。

因此,普通民众对于电影题材的要求就从“鸳鸯蝴蝶派”转移到了爱国主义题材,渴望在此类题材的电影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与胜利的希望;而以蔡楚生等人为首的广大电影艺术家们更是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宣扬,只能将自己的热血与情感都倾注于自己的影视作品中,并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顺应了民意、带给了普通民众曙光与希望,而成为最热门的电影题材。

蔡楚生与他的同行们怀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于1932年投入到了“左翼电影运动”的行列中。

所谓“左翼电影运动”,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化运动之后的延伸,电影艺术家们不仅关注电影本身的内容与效果,也关心如何通过电影来展现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从而唤醒民众的觉悟,以提高中国网民的思想认识层面。

蔡楚生正是这一运动中的佼佼者和这一艺术特点的践行者。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他于1929年到明星影片公司跟着郑正秋导演做助理之前,曾在上海各大影院或拍摄场地中做过美工、临时演员、剧务等繁琐的杂务工作,因此在他自己做导演之后,也曾经出演过部分适合自己的角色。可以说,蔡楚生其人是在电影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的身份都可以完美胜任。

在蔡楚生的导演生涯中,虽然被称为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但他在1932年先后拍摄的《南国之春》以及《粉红色的梦》都因为太过感性、基调太过悲伤的原因而脱离了当时的现实实际,从而受到了当时现实主义推崇者的批判。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吴文华:《南海潮》女主角扮演者

这次批判事件对于蔡楚生来说是事业生涯中的一次机遇,在之后的电影创作中他更注重影片对于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旨在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抒发自身身材臆中的愤懑与热血。

此后,他先后创作了《孤岛天堂》《前程万里》以及与导演郑君里一同创作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备受欢迎的卖座佳片,被业界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

2、《一江春水向东流》:呕心沥血之作

蔡楚生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在他的众多影视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敢于揭露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并将其缩小为影片中的一个小家庭、小群体来侧面进行描写。

01、揭露残酷,直面现实

《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海为故事主要背景,讲述了现实版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女主人公素芬是上海某个纱厂的员工,在夜校读书时结识教师张忠良,结为夫妇。随后张忠良奉命随军后辗转抵达重庆,身陷落魄境遇时他去求助交际花王丽珍,并与之有些许的不正当关系,随后家中实在入不敷出,素芬只好来到上海大城市在王丽珍亲戚家做帮佣,却偶然遇见了张忠良。张忠良的所作所为使她对生活心灰意冷,投江自尽。

蔡楚生导演虽然在其电影中能够明显看出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但影片中却不是简明扼要的直接批判,而是从侧面借用影片中其他人物的话以及影片整体故事架构来对主要人物进行批判。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故事的主要批判对象无疑是男主人公张忠良,但故事只是进行客观的平铺直叙,并没有直接安排角色说“张忠良就是一个现代版陈世美”这样的批判性语言,而是借用女主人公素芬的投江自尽以及故事的整体基调来向观众传达一种批判思想;

另一方面,对于素芬的批判也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来展现的。素芬固然值得同情,但影片中也可以看出蔡导对素芬这个人物的刻画并不单一。素芬在影片中时一个被分手被背叛的角色,可她自己也不懂得独立自强,只一味觉得一切都应该是张忠良来负起责任。最终她投江自尽的结局也体现了她把自己的丈夫摆在比天还高的地位上,一旦丈夫这个依靠失去了,生活对她来说就是了无生趣的。

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该部影片对残酷现实的反映的意象是寄托在张忠良身上,不如说是通过素芬的悲遭遇遇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她们独立人格与自强思想精神的缺失。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因此,蔡楚生导演的作品一般不会从宏观的社会生活描写入手,而是着眼于某一个具体的小家庭等简单的社会群体,从具体的人物角色形象身上来具体地批判社会的丑恶。

02、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

蔡楚生导演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既一针见血,又不乏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

蔡导的电影作品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到位细腻,对于人物的性格特点、善恶好否都并不是通过直接描写、而是客观地刻画人物形象,而将批判、同情或者赞美人物的权利交给观众。

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虽然张忠良的人物形象与具体经历与《雷雨》中的周朴园、以及假戏陈世美都十分相似,但是蔡楚生导演并没有将张忠良刻画成一个如他们一般十恶不赦的恶人,因为张忠良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后两者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同。

周朴园自己是一个十分有钱有势的人,他完全可以不必放弃自己的结发妻子与亲生女儿;而陈世美已经高中状元,也不必单纯为了功名利禄而欺瞒皇室抛妻弃子。

而张忠良所处的社会,社会矛盾以及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他受生活所迫去求王丽珍帮忙也是情理之中,不能全部否定他的人生与价值观。因此,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蔡楚生导演在其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的艺术手法——不偏不倚。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这是绝大多数现实主义导演与编剧都做不到的程度,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势必会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对作家们来说也是如此,每一个人物的创造都有着作家在心中既定的性格和结局、同时人物的好坏善恶也都可一目了然。

因此,蔡楚生导演的“中和之美”以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描写,显示出既批判又不乏歌颂的特色,而这在现实主义影视作品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03、两条平行主线共同贯通时代脉络

蔡楚生导演的电影可以通过两条主线来贯穿整个时代的脉络,这一点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典型代表。

影片全片贯穿两条线索——素芬线与张忠良线,并且这两条线索独立起来可以各自反映出当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结合起来却彻底还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时期的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先说素芬线。一方面,素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通民众中的典型家庭妇女的角色,在家里苦等丈夫而不归、被分手之后只得寻死才能得以保全尊严的做法,完全体现了女人地位低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素芬与婆家人在后方居民区生活难以支撑,也反映了在日寇的欺凌下抗战区居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后说张忠良线。这条线则是具体描写张忠良去了重庆之后的生活状况,通过平行交叉以及蒙太奇手法十分明显地展现了张忠良其人在初到重庆以及最终在重庆扎根前后的对比,反映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染缸里,再忠厚老实的人也有背叛信仰的可能。

蔡楚生导演通过刻画几个小人物的形象就可以十分精准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可谓功力极深。

结语:现代电影如何借光?

01、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鲁迅曾说,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悲剧,则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蔡楚生的大多数电影作品都是以悲剧与苦情戏为主要的故事架构,这并非偶然为之。

从《一江春水向东流》浅谈蔡楚生导演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动荡瓦解的一个时代,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并持续地生活在苦难生活中的大多数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苦情与悲剧。他们很可以在这些电影作品中找到共鸣,并通过这些小人物的遭遇与抗争引发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思考,从而推动民众自我思想意识的觉醒。

另一方面,深受日寇入侵的痛苦折磨的中国人与先进知识分子有着满腔的愤怒与热血,但由于当时的政府优柔寡断,甚至说“攘外必先安内”要发起内战、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众的言论自由,他们无处宣泄自己内心的苦痛,只好将满腔热血投入到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去,通过影片中故事主人公的言语与心理描写来侧面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愤怒。

因而,这些悲剧与苦情戏的产生与发展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02、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蔡楚生导演的电影作品正是贯彻了这一句话,而类似于蔡导这般才华横溢、又可以静下心来钻研现实生活并创作出针砭时弊的作品而来的人已经少之又少。

我们只得寄希望于现世,希望随着民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思想的全面深入化,我们在当今社会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作品。

标签: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