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懿德太子墓着眼唐代墓室壁画的形成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49 0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内容大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生平事迹,也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装饰性图像,主要是受到中国“视死如生”传统思想的影响。墓室壁画最初始于战国时期,但由于历史久远加 之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以致没有保存至今,目前现存最早的墓室壁画属于西汉时期。尽管世事多变王朝更迭,然而各个朝代的墓室中均有壁画发现,其中唐代的墓室壁画保存至今较为完好、艺术水平居高。

唐朝墓室壁画数量繁多而位于陕西乾县乾陵东南隅的懿德太子墓,由于其特殊性是唐朝墓室壁画的典型代表,懿德太子墓按唐代皇室规定的“号墓为陵”的制度而建。因此,墓葬规模宏大,在墓道、天井、过洞、雨道、墓室内都绘有精美的壁画。墓室内壁画画幅较大、画面精美,在国内已发现的墓室壁画中属罕见。从壁画的整体风格来说,整个画面线条沉稳有力、疏密得当。人物结构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其画面人物众多、排列有序、气势深沉,令人心生敬畏,体现了唐代的绘制风格和审美观点。壁画中侍卫高大威猛、体格健壮,仕女体态丰满、造型生动,马匹也是膘肥体壮、生动传神。特别是在线条的运用上十分讲究、粗细结合、虚实相应,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以线御物、以形写神的绘画方法。虽整幅壁画用色很少但色彩的明暗、浓淡和虚实变化和谐自然,彼此照应既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又保持了画面朴实浑厚的传统特点,可以说是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中艺术表现力最高的墓室壁画之一,在看到唐代墓室壁画高超艺术性的同时其背后多样性的形成因素也值的研讨。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纷纷造反,拥兵自立,其中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经过连年征战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此后国家稳定,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艺产品技艺日益精湛,商品经济规模也得到扩大,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为唐代墓葬的盛行奠定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基础。此时的长安不仅是世界性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交汇中心,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的重多绘画名家,人才济济,为文化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唐朝通过海路加大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这都促进了唐朝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长安城内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绘画方面也相互吸收借鉴,国外的文化因素、绘画语言对唐朝的墓室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长安是唐朝的都城,皇室的陵墓多葬于长安附近,而且往往还伴有大量的陪葬陵墓,懿德太子墓便是乾陵十七个陪葬墓之一,因此所有的唐墓壁画大多出土在长安附近。唐墓靠近都市,明显受到了当时活跃的艺术理念的影响,尤其是名家画风的影响尤为显著。而这一时期的唐朝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得到很大进步与拓展。卓有成就的人物画家有阎立本、阎立德兄弟以及“画圣”吴道子。此外,山水画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和诗人王维首创的水墨画。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阎立本的哥哥阎立德便是负责营建陵墓的主要负责人。在《历代名画记》、《唐代名画录》等书所记载的二百零六名唐代画家中,有一百多人曾经参加过壁画的创作活动。虽然墓室的壁画并没有画家的署名,但墓室壁画与当时的绘画具有密切的联系。1971年发掘的懿德太子墓,由于多次受到盗墓的破坏,墓葬内的壁画都受到很严重的破坏脱落的比较严重。虽然如此,但由于墓葬规模宏大,仍有四十多幅大型的壁画保存比较完整,壁画内容丰富、色彩绚丽,对研究唐代墓室壁画的风格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根据《旧唐书·志二四·职官三》的记载,懿德太子墓内的壁画应该属于“将作监右校署”的工匠所画,此时李思训正任职与该部门。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的风景壁画和李思训或许有一定的联系。著名艺术史家巫鸿认为“李思训曾直接参与和影响了这个墓葬的设计建造和装饰:第一,中正卿的职责之一是为皇室成员安排葬礼,懿德太子重新安葬在当时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很难设想作为“中正卿”的李思训未参如这个活动。第二,墓葬前室屋顶上的一则题记称,一位姓杨的画家向懿德太子表示“愿得常供养”。有人曾认为这位画即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杨某,是一位擅长画山水,取法“李将军”的画家”。时至今日,虽然还不能确定有哪些宫廷画家参与制作,但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墓室壁画和绘画作品的比较来看,墓室壁画各个时期的画风和纸本、绢本画十分吻合,而且从绘画技巧方面来看,也与画史的记载基本一致,能够相互印证。这些壁画从风格上来看,与唐朝的绘画基本属于同一种风格,人物之间的差异较小,显然壁画是受到了唐朝名家的绘画的影响。

在人物画发展过程中,经过魏晋时期的完善到唐朝时已趋成熟,从懿德太子墓里出土的壁画来看不论是仕女、侍从还是文武官员等,人物的造型生动、比例准确。以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人物为例,壁画中的人物身躯约为六个到六个半头高,有的墓室出土的壁画甚至和真实的人物等大。对人物的刻画都是体态匀称、举止协调、表情生动;尤其对女性的描绘更显生动,形体优美而丰腴体现出了唐代仕女画独特的审美趣味。唐初期的墓室壁画吸收了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到了唐代后期经历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由盛而衰,社会上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墓室壁画却因其独有的功效而受到很少的干扰,因为墓室壁画不是对活人来讲的,而是用来服务于死后的另一个世界。墓室壁画仍然是以写实为主,描绘人们的现实生活,画工们对人物的观察描绘细致入微,人物贴近生活、造型非常准确,用色简洁明快、细腻柔和,用笔准确生动,自然潇洒;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可谓是壁画中的佳作。

除上述因素外,唐代实行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并行发展,宗教因素也对墓室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统治者提倡儒家所尊崇的“孝道”,帝王、官宦等统治阶级都提倡厚葬,使得这种社会风气蔓延各个阶层,所以墓室为了奢华大多绘有壁画。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绘画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到了唐代佛教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深入人心,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及绘画艺术都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除此之外,唐朝王室自称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自开国始起就非常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墓室壁画中也经常会出现道教中的神仙题材。所以说唐代墓室壁画的盛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提倡孝道,实行厚葬的产物。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早期思想和信仰,即先秦两汉的神仙崇拜、死后升天、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从外传入并在百余年间与本土思想相融合的佛教理念和儒家文化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墓室壁画中丰富而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寓意。(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巫鸿《概念_视角_叙述与古代中国墓葬美》[J].2012美术史研究

[2] 段婓婓《论昭陵墓室壁画》[J].2008文学艺术

[3] 邹满星《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中的地位》[J].2012文化艺术 作者简介:李宗奎,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国画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