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3 0

文|格瓦拉同志

从东汉到唐朝,大批大食人(即阿拉伯人)、波斯人由于经商的关系,纷纷来到中国,并在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定居。据史书记载,由于定居在中国的蕃客越来越多,唐朝为方便管理,遂开始设置蕃坊。以广州的蕃坊为例,其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怀圣寺为中心,北至中山六路,南至惠福西路,西至人民路,东达朝天路,里面生活着数十万蕃客,场面蔚为可观。

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广州蕃坊遗址图

按照规定,蕃坊实行自治原则,作为最高管理者的“蕃长”由蕃客自主推举,与地方长官享有同等待遇,而当地的府衙也不能随意干涉蕃坊事务。不仅如此,蕃蕃客还能在中国娶妻生子、开办学校,甚至还被允许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比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所录取的进士中,便有一位名叫李彦升的蕃客。那么,李彦升是怎样考取中国进士的?在当时又会引起怎样的轰动效应?

由于史料记载阙如,关于李彦升的生年、籍贯、何时来华及早年经历等情况,我们都无从得知。按照李彦升的自述,他来自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出身高贵的家族,来到唐帝国之前,便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仰慕唐朝的文明、昌盛,李彦升自少年起便跟随长辈到中国经商,并积极学习、钻研儒家经典,经过多年的苦读,终于成为一名精通汉学的蕃客。

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大食国与中国通商形势图

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李彦升也在唐朝境内经商,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凭借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由此结识了很多朋友,并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某次,李彦升在汴州经商时,经人介绍,跟宣武节度使卢钧攀上交情。卢钧在跟李彦升攀谈时,发觉他不仅汉语说得很流利,而且对儒家经典有深刻的见解,诗作也写的很有水平,爱才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为了不埋没李彦升的才学,加之想借助其家族在大食的势力,以此来促进唐朝跟大食的关系,所以卢钧便上书朝廷,请求唐宣宗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看完卢钧的奏折后,唐宣宗也对李彦升大感兴趣,遂派人对他进行调查,在确信其身世清白、确有才学后,准许他参加大中二年(848年)的科举。

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大食商人唐三彩

唐朝科举考试的门类很多,以明经、进士两科的考生最多,也是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其中,明经科主要是考儒家经典,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考试难度系数比较低,而进士科是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难度系数极大,中举者人数极少,故世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不过,但凡通过进士科考试的读书人,便能踏上仕途升迁的“快车道”,位至卿相者亦不在少数。

李彦升没有辜负卢钧的期望,在考试中一举及第,而当年全国总共及第的人数也只有23人而已,消息传出后朝野皆惊。按照流程,朝廷要对中举的进士授予官职,其中成绩优秀者还能进入翰林院,充当皇帝的机要秘书。李彦升由于名次靠前,理应被点为翰林学士,但就在此时,朝中却出现很多反对的声音。

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唐朝科举图

这些反对者,无一例外都拿李彦升的身份来说事,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由,对他参加科举的动机、对朝廷的忠心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李彦升若跻身高位,难以保证他不会沦为安禄山、史思明一类的人物,对唐朝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为帝国安危计,应该取消李彦升的进士资格。

大中初年,大梁藩帅范阳公得大食国人李彦升,荐于阙下。天子诏春司考其才。二年以进士第名显。然所宾贡者不得拟。引文见《全唐文·华心说》(注:卢钧的封爵为范阳郡开国公)。

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安禄山画像

不过,也有部分朝臣力挺李彦升,认为无论汉人还是蕃客,任何具备真才实学的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比如,卢钧便在唐宣宗面前反驳反对者的意见,声称李彦升虽然是蕃客,但既有真才实学又热爱中华,是“形夷而心华”,远胜过那些外貌是汉人但却不爱中华的“两面派”。正因如此,朝廷应当破格重用李彦升,唯此才能体现帝国开放包容的姿态。

中国史上唯一的阿拉伯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学士,引发朝堂激辩

唐宣宗画像

唐宣宗认为卢钧讲得有道理,遂同意录取李彦升为进士,并钦点他为翰林学士。由此,李彦升成为中国史上唯一一位阿拉伯进士,堪称“破天荒”事件。由于史料记载阙如,关于李彦升被授予翰林学士之后的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依据合理推测,他应当位至公卿、寿终正寝,并有子孙继承其事业。

史料来源:《全唐文》、《资治通鉴》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