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鲁迅名句:国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天涯百科 百科知识 50 0

1927年9月24日,鲁迅先生在《语丝》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小杂感》的文章,这是一篇警句的集合,应该是先生在那些日子中的一些感想,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留下了很多名句,比如女人天生有母性,有女儿性,却无妻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比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比如看见短袖子就想到白胳膊……

解析鲁迅名句:国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不过,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引起人们讨论的一句话还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尤其是后半句,为什么懂得这个道理就能读懂中国了?今天,我就试着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解析鲁迅名句:国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在国人所憎恨的那些教徒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外来宗教,而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国粹”,虽然佛教早在东汉年间就已经传了进来,而且在宋明时期还曾了三教合流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对中国的影响力远远没有儒家那么大,而儒家的规矩又和佛教的规矩有着严重的冲突——儒家要求人们齐家治国,用礼法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而佛家要求人们抛家舍业,获得个人精神上的解脱。

无论是佛教,回教还是基督教,都对个人有着严格的限制,他们是有苦行者的,而道教却从未听说有这种人物,佛教和基督教都讲来生和涅槃,而道教则讲长生不死。佛教的清规戒律非常之多,不仅要远离绿色,还要斋戒苦行,而道家则是采补之术,白日飞升。

解析鲁迅名句:国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或许,这种土生土长的宗教真的可以作为中国人注重现世生活,讲求实际,而缺乏哲学上的思考的一个注脚,哲学讲究追本溯源,讲的是宇宙的实质,而中国人则不关心哪些,他们关心的只有一点——怎么才能活下去。

中国人不喜欢佛教和基督教的限制,他们更喜欢无拘无束的道教,活得舒服就行。

解析鲁迅名句:国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即使在中国的佛教徒中,大乘佛教相较小乘佛教而言,依旧是主流的。而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实际上是更艰深的,他们把释迦摩尼看成心灵上的导师,而非大乘佛教口中那位法力无边的佛祖。当年玄奘法师带回来那本《成唯识论》在后来少有门派继承,而鲁迅却把玄奘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