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安逸的意思简短文案56句

天涯百科 说说大全 10 0

1、另外有一个不死的甘露境界,那个甘露境界,佛经里面把它形容为没有着地,没有物件的意识。

2、有助于帮助你变得更聪明,知道哪个部分该放下,那个部分该承担,那样子的念头吗?这是你如理作意该注意的地方,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只是觉知。

3、那不管它的词汇是什么,它基本的意思就是心它对于境界,尤其是五蕴,他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喜贪,喜就是喜欢的喜,贪就是贪欲的贪。

4、佛经里面有时用另外一个术语叫厌不厌具舍,就是讨厌跟不讨厌都放下来了,你对于眼前正在发生的近况,不管是令你欢愉的,或者是令你不欢愉的。

5、就是这个厌不厌具离,就是这个依止着觉知,就是这个活在当下,只做观察,不做批判。

6、平舍的滋味他是省力的,平舍的滋味是对于当下的境界,减少了迎拒,迎就是欢迎的迎,拒就是拒绝的拒。

7、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身心现象,五蕴动作。

8、好比说二三四果它的进程,一个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在于对于涅盘的清楚的认知。

9、不知道这个里面解脱的关键,后修学平舍,能够得到的有限的好处就是变得比较淡薄,变得比较淡定。

10、不管是十六省行或者是其他的修行的方法,那个关键在于出世间的转机。

11、也就是说在心里面好像牵着一根刺,他那个刺在心里面。

12、觉知只是手段,它是为了更高的利益,如果你知道你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13、哪一个部分是那个饥渴,那个冲动,那个动作,止息之后的清凉。

14、你要把注意导向正确的地方,你才会有能力去发现到五蕴的过患。

15、举例来讲,如果眼前你是一个刚刚开始修学禅修的人,你的如理作意是很具体的导向,像是你的动作善巧吗?你行住坐卧的方式是从容的吗?你讲话的方式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吗?你内心所产生出来的念头,他是有建设性的吗?是多余的吗?是喧闹的吗?还是是精简的?是有助于增强喜乐,平舍,安定的这样的念头。

16、但是,往往我们在当今的禅修的教诲里面,只听到这个部分,我们以为说修行的绝大部分,或者甚至是佛法的修学的道路,被具有的代表性的修行方法就是这一个。

17、对于那个不死的元素清楚的认知,你要能够知道,你要能够看到哪一个部分,是内心他去攀附,内心它被饥渴感所遮掩,而形成出来的轮回动作。

18、你必须要做到以下的其中一点,好比说:你要能够对于“心”所会盘踞的,它所会喜贪的所有的现象,像是五蕴,培养透彻的厌离~离欲~灭。

19、这个喜贪这样的一个“刺”,在一般人的心中是很难被觉察到的。

20、佛经里面佛陀常常用“刺”这个字来形容。

21、然后这个清凉,它会因为你正确的注意力的导向,越来越认知它,而知道除了有为法的熄灭之外,另外有一个不死之境。

22、佛陀他用的词汇叫如理作意,他没有教过直观,直接观察单纯的觉知,佛陀他教的是在知道修行的原理之后,你能够把觉知导向恰当的方向。

23、你如果没有把觉知导向恰当的方向,而培养其所谓的如理作意,你只是漫无目标的活在当下,培养觉知力,那个觉知所觉知到的内容,有可能是无限的复杂的,他可能跟解脱的契机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

24、【不止于安逸的意思】不分青红皂白的只是活在当下。

25、许多的人在将这个功夫里面,耗费了许多的时间。

26、佛陀那时候纠正他的修行方法,借由这样的一个机缘,教导了他十六胜行。

27、但是你如果这样子以为的话,就会误把一个实际上是在很初阶的一个工具,当做是佛法的道路的全部。

28、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解说,什么样叫做如理作意?如果你发现到内心,因为对于某一种美感,对于某一种浪漫的情境,对五蕴有某一种幻想,有某一种期盼,有某一种亢奋。

29、令你舒适愉快的,令你不舒适愉快的,你都能够安忍省力,单纯的观察这样的一个特质,在禅修中的发展,是对自己有极大的帮助的。

30、那个关键就是在于,佛陀说:我们之所以情不自禁的轮回,那个轮回它的后面,有一个根本的,基础的促因。

31、这样的一个针对性的觉知,就叫做如理作意。

32、实际上并不是的,你如果你要把内心深处的那个刺剔除掉,。

33、借由这样的技巧,发展出来的心里的特质叫做平舍心。

34、你如果没有完全的把它拔除,你若不能够清楚的认知他,它就会不断的去推逼新的动作来。

35、所以觉知它不是导向当下而已,他不是只是导向五蕴而已的,你要知道导向当下的哪一个部分?你要知道导向五蕴的哪一个部分?导向正确的部分,你才能有机会去把那个心跟五蕴连在一起的那个联系的地方,那个被绑在一起的,那个链那个枷锁,去给它分解开来。

36、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技巧,他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省下多余的力气,省下多余的思考,省下多余的反应,直接对于当下的了知而得到安定。

37、原始佛教的立场来讲的的话,那是连证得初果连入流的机会都没有的。

38、大概当今禅修常听到的教诲,常听到的修行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就是依止着觉知观察着当下。

39、甚至你修行修到了高的果位了,你做的功课也都还是这个样子,都是如理作意,而不是直观。

40、所以每一个阶段都知道,我们在当前这个阶段所应该要修的如理作意,不要人云亦云的去相信觉知或者是厌不厌具离这样的一个修行的方法。

41、就是对于舒服的也不执着,对于不舒服的也不执着,只是觉知当下。

42、或者是,你要能够培养出能够觉察到那个爱,那个渴爱那个喜贪,那个有无明熏染而跑出来的活动,有能力去观察到这一个,去观察到这个执着的冲动的本身,然后对于这个执着的冲动身的降伏剔除,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

43、这样子的一个“刺”,他是没有办法光是修厌不厌具舍,光是修觉知到当下能够拔除的。

44、似乎世间的一些粗糙的欲望减少了,他却误以为这些淡薄,这些淡定是内在深处的慢跟爱断除了的现象。

45、它有一种饥渴,它有一种亢奋,它一种期盼,它有一种对于未来的五蕴能够带来什么东西,有这种心痒,有这种寄望。

46、你的短程目标,中程的目标,长程的目标分别是什么?你就会知道怎么样的去运用你的注意力,让这个如理作意,是能够将当下的注意力跟短期的目标合徹,跟中期的目标合徹,跟长期的目标合徹,长期的目标的其中的一种讲法,就是把内心的那一个刺剔除掉。

47、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时代的时候,有外道名字叫做阿利陀,他就曾经去跟佛陀讲,它的禅修的方式就是厌不厌具舍。

48、那这个出世间的转机,具体的做法要怎么做呢?我们要怎么样从觉知这样的一个技巧,转向出世间的解脱道呢?因为你如果没有做这样的一个转换,没有做这样的提升,你就算是常年耗时的去培养觉知力,常年耗时的活在当下。

49、它像是光线没有落脚的地方,不被任何的事物所抓取,也不抓取任何的事物,这样的光线,佛经用这样子的言语来形容体验到了涅盘的心。

50、而如果这样子的话,你虽然是经年累月,花了多的时间在培养,对于境界不迎不拒,在境界之中安住,觉知当下,他是很难有将自己导入出世间解脱的契机的。

51、你去针对性的对治这样的一个情形,透过观察过患,透过降服无明,透过降幅那个无明它所熏染的动作。

52、所以检查看一看,你的禅修是不是导向这样一个关键,导向这样一个层次。

53、具体展现出来的风貌,差不多就是对于眼前正在发生的五蕴与身心的现象,身心的活动。

54、简单的来讲就是尽管现在的世间流传的佛法,大家很平凡的在谈直观,直接观察这样的一个修行方式,但是实际上直观这样的词汇,在佛经里面是完全找不到的。

55、这个“刺”佛经里面用很多不同的术语形容它,有的时候叫做爱,有的时候叫做贪,有的时候叫做渴爱,有的时候叫做欲,有的时候叫做被无明熏染或者污染的动作,或者是行。

56、。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