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读书心得领悟1
我16岁考上了进士,离开了家乡。出门前,父母和乡亲们一同给我告别,我挥泪与他们告别,告别家乡的一切。
我一生平坦,升官加职很快。即使给父母写了很多书信,也不能表达我对父母、对家乡的爱。
七十年后,我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年老体弱的我不能再做官了,皇上赐我礼部尚书,让我回家养老。再回乡中途,我想:不知父母亲是否还在?不知我的伙伴是否还在?不知我当时掏的鸟窝是否还在?踏进村门,我吸收着生我养我地方的新鲜空气,望着熟悉的环境,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我抚摸着那棵大柳树,品尝着那条小溪,踩踏着家乡的家门,十分舒心。
我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想起了儿时与伙伴们追蝴蝶、套蜂窝的情景。一位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对我说:“爷爷,您是哪里人?来这里要做什么呢?”我听了非常惭愧,脸羞红了,尴尬地说:“小朋友,我和你一样,都是本地人。”“那我以前怎么没见过您呢?”小孩子一脸疑惑的问。“我儿时便去外地做官,几十年没有回来了,也难怪你不认识我。”说罢,我便伤心地离开啦。
来到家,我看到熟悉的房屋,却没有看到父母那忙碌的身影,十分疑惑。问了旁人才知,父母在几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我痛哭不已。大哭一阵后,我自我安慰道:人总是要死的,爹娘,你们安息吧。我感到一股诗意油然而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读书心得领悟2
我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注解贴来,附语在我的作品中,不是说拿他的文字来充当我的,而是“温故而知新”,这是其一。其二是,现在的人,大多都是百般繁忙,所以《回乡偶书》是一个心灵感知的碰触,给自己一个全新的理解,也分享给读者以正三观。
唐人写的诗,也让我深切的回顾了一下作者的心理世界。如此好的诗作留了下来,乃至千年非常难得。只因为它长盛不衰,脍炙人口的原因是,它经得起人们的推敲。首先是这首诗的立意比较平易近人,有一种善于与人沟通的感觉。读了起来,一下子就被诗中的场景所浸染。
没有华丽的转身遇见你的矫情之词,也没有惊讶奋不顾身的蹉跎之辞,但是很平和,很亲戚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麻嗖嗖的感触着,回乡人的各个神经和会动的器官。
老贺这首诗,妇孺老少都能听懂,也皆能咏颂,所以可以谓之翘首之作。
一天夜里我醒来,翻出小时候的印记。是蔚蓝的天空,绿油油的油菜地,一处芳香的无花果小院。我的家,我的故乡,我小时候养我生我的地方,它的名字,就叫“徐营”。这就是我的老家,一个富有回乡灵魂的地方。
《回乡偶书》读书心得领悟3
《回乡偶书》这首诗作于公元七四四年,这个时候诗人贺知章已经八十几岁的高龄,离开家乡也已经五十多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贺知章百感交集,回忆起往事,看着故乡的孩童,熟悉的乡音不熟悉的.人,有感而作。
它有两部分,其一主要讲的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发现熟悉的地方有着那些不熟悉的人。这些表达对旅居他乡的伤感和对阔别回乡的亲切感。
其二写的是——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下的只有当时的记忆。这又表达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
《回乡偶书》读书心得领悟4
庙里太岳兄等论及诗,觉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论诗。又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窃以为诗当如此,最简单的文字蕴含浓厚复杂的情感。短短四句诗,戚戚一生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人生易老,岁月无情,叶落归根,乡情永恒?缘为母语是一个人乡情最忠实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家园意识最持久的凝剂。音容巨变,沧海横流,历史桑田,但深藏于个体的潜意识中内化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母语是不流不变的;人生注定是漂泊游离和无家可归的。当一个人远在异域他乡时节,因陌生和孤独而渴望回归故乡,可当他回到故乡时,变化了的故乡还是使他感到陌生和孤独,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他都找不到精神的家园。
少小离家,人为何少小要离家,因为人心中有欲望,有激情,有成就事业的渴望。古语男儿志在四方即指这种冲动。要成就事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即必须走出家门,剪断故乡和亲人的精神脐带,独立面对社会,实现人口流动,人才流动,实现心中的理想。只有走出去,离开对故乡,离开对母亲的依赖,人才能长大,才能独立,才能成为一个个体的人。人口流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交往,通过社会交往,丰富了人的内涵和本性,也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才能使人有出人头地、成就事业的可能。
为何又要老大回呢?一个人在社会中奋斗、挣扎,获得了贺知章那样的成就,身体和心灵受到了许多的伤害,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也伤害别人,尤其是在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翻云覆雨。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经过几十年的仕途风雨,贺知章解甲归田,要寻几个知心朋友都难,没有精神的家园以寄托心灵。这时,故乡的意义凸现出来了。故乡有乡音,内心深处的认同和放心;有自己成长的经历,青春年少的足迹。可以让自己在美好的回忆中安度晚年;有儿时的伙伴,他们与自己没有争斗,是人生纯情的寄放之地。故乡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热闹,没有尘世的痛苦回忆。所以回到故乡,就是回到自己灵魂安放的家园。国人安土重迁,叶落归根。
回到故乡又如何呢?诗人一语道破人生的苍桑和无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没有世事的练达,不谙人世的复杂,其天真无邪是诗人回乡期望与渴求的,这或许也是诗人没有选择世故的成人老人作为相见的描写对象的原因。成人老成,知道贺知章要回去,既使不知道,见贺知章这样的打扮、气派、口音,应能判断出大约是谁了,何况百姓怕官。所以只有儿童,没有心机,相见也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问,是儿童的友好、热情、不设防、天真。这样的态度用来问一个回乡的老乡:客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来,这时,诗人期盼的故乡,在好奇、善良、纯真的孩子口中显示出了真实面目:故乡一下子不见了,故乡人把自己当作了客人,故乡即他乡。自己厌倦了的他乡反而成了儿童心中贺知章的故乡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漂泊寻根的过程,故乡是父母漂泊流浪生下我们并稍作停留的那一站。可我们仍要寻根,因为没有根,我们就没有安全,没有源动力。
《回乡偶书》读书心得领悟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走在回乡的路上,弯弯曲曲的山路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山地里一群群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看到如此的美景,两鬓发白的贺知章,不禁感慨万千:“家乡啊,您的美丽芬芳几回回在梦中萦绕,如今我总算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
贺知章看见以前那几棵毫不起眼的小榕树,已长到二三十米高,枝叶繁茂、绿树成阴,挺立在村头。他深情地抚摸着榕树那粗壮的树干,自言自语地说:“岁月不饶人那,一转眼离家已经五十多年了,你也长大了!”说完,他走到村头那面貌依旧的古井前,往下望,井水清晰地显现出他苍老而又陌生的身影,他喝了一口井水,感觉到井水依旧清甜解渴……
突然,传来一阵嬉闹声,贺知章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孩在追逐蝴蝶,只见蝴蝶飞到了贺知章的身旁,贺知章顿时童兴大起,左手一伸,右手一捞,蝴蝶没抓着。追赶上来的小孩们一看是个陌生人,“白胡子爷爷,您是从哪来,到哪去?”贺知章一手摸着发白的胡子,一手摸着一个小孩的头,笑呵呵地说:“我就是这里人!”“骗人骗人!那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您呢?”“唉,说来话长。那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出去了,年老了才回来,我走的时侯,你爸爸还没出生呢!所以你自然不认识我了!”"难怪,您会说本地话……
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在村童的簇拥下走进阔别已久的家,他联想翩翩,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